TCL總裁 李東生
【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葉青)提到改革開放之后中國企業的優秀代表,TCL是必選,提到中國企業的失敗案例,TCL又是一個樣本。TCL的總裁李東生曾經兩度當選央視經濟年度人物,又曾被評為亞洲最差的老板之一。這一切的分水嶺都源于TCL在2004年前后的那些并購:2004年1月TCL并購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共同成立TCL-湯姆遜電子有限公司;2004年4月,TCL又并購了阿爾卡特移動電話業務。
TCL一直在走著自己的國際化之路。首先是在東南亞、中東、南非等發展中國家,然后是在成熟的歐美市場。通過在歐洲的兩次兼并重組,TCL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彩電業務以及全球領先規模的移動電話業務,TCL成了一家真正的跨國公司,但是卻也被帶入了一場巨虧的災難和夢魘之中。
由于對國際化人才貯備不足等原因,加之海外市場彩電從傳統的CRT彩管電視向LCD液晶電視的快速過渡,TCL集團的海外業務在并購后出現了嚴重的虧損。在TCL通訊收購阿爾卡特資產的當年,就產生了虧損。當時,恰逢國內山寨手機泛濫,行業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和沖擊,TCL通訊可謂腹背受敵,內外交困。
2005年4月18日,TCL最終交出的集團財報顯示,2004年在取得銷售額402.8億元、同比上升42.57%的前提下,凈利潤卻大幅下挫57.03%為2.4億元;而TCL多媒體和TCL通訊的業績亦有些嚴峻,最受矚目的是TCL通訊手機業務貢獻欠佳,影響集團股東應占盈利較2003年大幅下降128.6%至虧損2.24億港元,多媒體方面純利只有3.17億港元,同比下降51%。
2005年,TCL虧損14.65億元。
2006 年8 月30 日,TCL 集團發布的中期年報顯示:集團上半年凈虧損擴大至7.3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49%。雖然自從走上國際化后,TCL就一直虧損不斷,因此其2006年上半年的虧損在意料之中,不過巨虧7.38億元還是大大超出了業界的估計范圍。
而通過并購成立的兩家公司TCL多媒體(TMT)和TCL通訊(TCT)更是虧損的主要來源。
在這樣的壓力下,原本預計的18個月扭虧“時間表”現在已經沒有意義,而2006年初規劃的TMT歐洲業務全年實現1000萬美元贏利的目標,已然退位于重組計劃。2006年10月31日,對于國際化一直不言放棄的李東生首次用實際行動調轉了船頭,選擇了退出。TTE將從2006年10月底至11月初,通過友好的方式結束其在歐洲的業務,并開始實施新的重組方案:終止除了OEM之外所有電視機的銷售和營銷活動;對目前在歐洲從事這塊業務的大部分員工,以及歐洲的部分附屬公司進行重組;視情況變現在歐洲的資產和庫存。這場重組開創了中國企業在歐洲大規模裁員的先河,從巴黎到波蘭,因此失業的員工達450人之多。由于歐洲裁員補償標準之高,TCL為此次重組預估的費用,高達9000萬歐元。
爾后,歐洲業務的重組以失敗告終。次年5月,TCL宣布歐洲彩電業務破產,僅僅保留了波蘭的工廠。這被看做是TCL的壯士斷腕之舉。
國內很多人士都評論說這意味著TCL開始于2003年、以并購為手段的國際化嘗試被正式放棄,于是可以宣布TCL國際化并購失敗。然而,很明顯,TCL重組的中心思想就是成本為先,盈利為中心,拋棄虧損的,留下盈利的。之前TTE歐洲公司除了OEM外,其余業務均處于巨額虧損狀態之下。放棄虧損業務的同時,TCL還在做的就是放大TCL在歐洲的盈利業務。
這個方案可以使TCL一方面以“負責任的企業”的姿態保住了其在歐洲的聲譽;另一方面,在注重短期利益,短期內盡早實現贏利的同時,兼顧了長遠利益,保持了TCL在歐洲重新恢復和發展的機會,為未來恢復贏利能力奠定基礎。
經過艱難的調整,TCL通訊的業績終于出現轉機,在2006年轉虧為盈,并獲得1500多萬港元的盈利,其中海外市場的手機銷量貢獻率達到80%。
TCL集團發布的2008年經營業績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84.14億元,其中銷售收入373.67億元,同比增長2.46%,實現凈利潤5.01億元,同比增長26.60%,公司實現經營性現金凈流入5.04億元。
自國際化并購失利而萎靡五年后,TCL集團終于等來了銷售收入的首次正增長,其旗下多媒體、通訊、家電、部品四大產業群全部實現經營性盈利,這也宣告TCL集團基本走出了國際化并購的陣痛期。2009年,TCL集團實現營業收入442.95億元,同比增長15.29%,其中銷售收入429.19億元,同比增長14.86%;實現凈利潤4.70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2.13億元,同比增長213.39%;實現經營性現金凈流入7.38億元,同比增長46%。其中,集團旗下TCL多媒體實現了扭虧為盈,實現銷售收入303.43億港元,同比增長17.73%;實現凈利潤3.97億港元,同比改善6.65億港元。旗下TCL通訊全年銷售手機、手機配件及數據卡1,612萬臺,較2008年增幅達18%;實現盈利2,301萬港元,剔除可轉換債券影響后的凈利潤8,788萬港元。數據顯示,2009年全年,TCL的LCD電視全球銷量為837萬臺,比上年增長100%。
當時間轉到2010年,情況似乎正在變得更加樂觀起來。3月10日發布的2009年年報顯示,整個集團全年2.13億元的凈利潤。盡管與創維數碼、海信電器尚存較大差距,但這比其2008年的數字已經上升了213.39%.這也是自2004年以來最好的業績單。
TCL終于跨國了生死存亡的邊界線。然而這一切并不可以就說:TCL的國際戰略獲得了完勝。
原因是雖然TCL的所有業務都實現了盈利,但其基礎卻并不牢靠。2009年TCL集團的業績增長,主要是倚賴國內市場的快速增長帶動,其中TCL液晶電視國內銷售同比增長了213%,而手機國內業務也增長了61%。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或許的確“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但還算不上當初國際化戰略的“完勝”。
對于亮麗的2009年財報的取得,業界分析認為,這主要依靠平板電視更新換代,國家“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政策刺激,與國外市場的關系置于其后。TCL集團海內外收入已經發生實質性改變。
去年TCL集團國內收入達到263.38億元,占總收入比重達到61.37%;而海外收入165.81億元,占總收入比重為38.63%;2008年時,TCL集團的海外收入比重為44.62%,國內收入比重為55.38%。
TCL多媒體業務成功實現產業升級轉型,電視總銷量達到1424萬臺,其中平板電視銷量達到837萬臺,同比增長100.1%,占公司電視機銷量近六成,而中國市場平板電視銷量達到463萬臺,市場份額由2008年的11%上升到15.8%。TCL旗下的CRT電視比上年下降了42.4%,“跟LCD電視強烈增長形成反差”。
但是,雖然在中國市場平板電視銷售大爆發的2009年,TCL多媒體前三季度的國內銷售收入同比增長了40%以上,銷售量同比增長276%,但是TCL的液晶電視在中國市場與創維、海信等主要競爭對手在競爭中卻沒有占到上風。
TCL通訊在2009全年收入43.61億港元,同比減少4%,實現凈利潤2300萬港元,同比減少19%,而撇除息稅折攤和可換股債券影響的利潤則達到1.63億港元,同比增長78%。
評論指出,TCL海外并購的失敗,一方面由于忽視文化整合的流程,沒有對兩者文化的差異進行判斷,更不用說據此采取相應的業務整合措施;另一方面極力推行以TCL主導的文化,讓阿爾卡特和湯姆遜的員工深感失落。
李東生自己也承認,“因為TCL經驗不足,必須經過試驗才敢放心走出去,我認為企業國際化一開始就是要大刀闊斧地進行整合。不過,這次得到的教訓是,一定不要低估國外整合的難度。很多東西以為容易,但是實際上有很多難以想像的困難。”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傳言終于成真。上周,盛大和巨人宣布就網頁游戲《黃金國度》開展聯合運營。這是上述兩家公司的首次深度合作,也是業內大型上市公司聯合運營網頁游戲的首例。在兩大游戲巨頭攜手的背后,體現出了網頁游戲所蘊藏的巨大>>>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TCL越過生死線 李東生國際化戰略打折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47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