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病了一場,躺在床上有大把時間上網、看電視。我發現近期最牽動人心的熱點問題可能就是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到底提升到多少合適,有人說是3000元,有人說是4000元,有人說是5000元,也有人說是8000元……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全國人大這次非常民主,不僅在報紙上、廣播里,而且還在網絡上征求民意。
我越看越覺得,這個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現在搞得越來越復雜。黨中央國務院主要領導在多次講話中都反復強調:要以人為本,還富于民,讓人民充分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而對于個稅起征點,其實90%以上的人都已經表達了自己的意愿,即便是5000元也不算高。但,這個問題至今依然沒有定論,討論還在進行。
本文作者 曹健 系《IT時代周刊》總編輯
在沒有其他辦法大幅度增加人民收入的情況下,減輕稅賦,尤其是減輕低收入者稅賦是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大家誰都能感受到現在物價上漲的速度,哪怕每個月增加100元的收入,對普通的老百姓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早些年,我有一次隨一位較高級別的領導去煤礦看望工人,面對媒體的鏡頭,這位領導非常平易近人,滿面春風地和一臉煤渣的工人交談,并詢問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情況。當工人們反映,已經一個星期沒有吃到豬肉了,這個領導很驚訝地反問:你們靠海要因地制宜啊,沒有豬肉怎么不去買對蝦呢?同樣可以增強體質的。礦工們面面相覷,立馬無語。因為當時市場上一斤對蝦可以換十斤豬肉,而且大部分對蝦都是用來出口換外匯的。連豬肉都吃不起怎么可能吃得起對蝦呢?事后我們私下議論,這位領導之所以說這樣的話,是因為他吃的對蝦都是通過特殊渠道供應的,價格可能比市場上的豬肉還要便宜。今天細想起來,彼此都沒有錯:工人們反映吃不起豬肉是事實,領導建議工人改吃對蝦也有他的道理。關鍵是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造成看問題的角度不同,這是可以理解的,只要加強溝通就能彌補,但讓人感到難以容忍的是,現在一些所謂的經濟學家睜著眼睛說瞎話。記得去年有個財政部專家在“兩會”期間說過一句讓全國人民憤怒的話,他說,個稅起征點越高對老百姓越不好,因為用于社會建設的錢就少了。今年,在全國人大公開征求個稅起征點意見時,又有一些專家說,起征點越高對富人越好,對窮人越不好。我查了很多資料,都沒有找到支持這一觀點的令人信服的理由。這種說法遵循的邏輯似乎是:要是窮人少交個人所得稅,政府公共服務的費用就少了。說來說去,這些所謂的專家學者和個別腦滿腸肥的官員們考慮的根本不是百姓的死活,而是自身的既得利益。
我不是經濟學家,對宏觀經濟沒有太多研究,對稅法了解得也不算透徹,我只是知道,我們身邊的稅太多了(據說有19種),業內人士告訴我,我們的稅賦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要高、還要多;我只是關心,我們的實際收入是不是有所提升,我們口袋里的錢能不能買得起房子,能不能看得起病,能不能供得起孩子讀書,能不能養得起我們年老的父母。
推薦閱讀
事件背后的在線旅游市場最近硝煙四起,各路諸侯明爭暗斗的背后,則是攜程一家獨大的地位逐漸喪失。對此,去哪兒旅游搜索副總裁戴政在微博上向幾位攜程員工下“戰書”,愿就此事與攜程辯論。 在線旅游兩大行業巨頭公開>>>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48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