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重慶分公司總經理沈長富說,為防止學生沉溺網游,影響休息學習,建議網絡游戲分時段開放。沈長富還建議屏蔽網絡不良用語,如“3Q”(ThankYou)、bt(變態),還有“囧”、“槑”等生造字,青少年長期接觸這些網絡語言,會產生不好影響。 ——《重慶晚報》
網絡熱詞只能引導無法屏蔽
筆者不知道沈長富代表關于屏蔽網絡熱詞的建議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還是看著這些網絡熱詞不順眼,一時沖動說出了上述一番話。但不管怎樣,屏蔽網絡熱詞的建議,既是無知的,也是不現實的。
一個網絡熱詞的出現和流行,并不是無緣無故的,其背后必然有一定的主觀目的,就像網友出于省時省力的目的而用3Q表示“感謝”一樣。而更多的網絡熱詞,則是在特定網絡環境、時事背景下產生的,這樣的網絡環境和時事背景不斷更新出現,也就決定了網絡熱詞無法被完全屏蔽。換句話說,即使國家有關部門采用技術手段屏蔽了一些網絡熱詞,但是更多更新的網絡熱詞馬上又會傳遍網絡,你能屏蔽得完嗎?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既然被稱為“網絡熱詞”,那么它肯定就有熱度消退,逐漸變冷的時候。很多網絡熱詞的出現,都是針對某些新聞事件產生的,當這個新聞事件受關注度減少,熱度降低以后,這個由新聞事件催生出來的網絡熱詞,也就由熱變冷,最終銷聲匿跡了,比如曾經流行一時的“躲貓貓”。如果有關部門認識不到這一點,徑直投入人力物力去搞什么屏蔽,豈不是勞民傷財,多此一舉?
至于說網絡熱詞對青少年的影響,應該說是客觀存在的。但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通過積極引導的方式,而無法通過屏蔽網絡熱詞的方式來解決。其實說到底,多數網絡熱詞,并非像有人想象的如洪水猛獸那么可怕,不管是“囧”還是“槑”,本身沒有面目可憎,意義上也沒有誨淫誨盜,我們又何必畏之如虎呢?如果僅僅是擔心青少年誤用了這些詞,則在日常的教學、學習生活中注意糾正就是了。
網絡熱詞是網絡生態的一種,是網絡社會多元化、豐富化的表現。如果這也屏蔽,那也屏蔽,難道就不擔心把“物產豐富”同時也魅力無窮的網絡弄成一片沙漠般的不毛之地?
該屏蔽的是迷信權力思維
此前,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陶然居飲食文化(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嚴琦提交關于關閉社會網吧的提案,理由是,目前網吧已成社會頑疾,“針對頑疾,就應該下猛藥”?梢哉f無論是關閉社會網吧還是屏蔽網絡用語,都是粗暴而刁蠻的。問題很簡單,社會網吧即便有問題也不能一刀切,因噎廢食,采取全盤關閉的手段。同樣,即便網絡用語可能產生不好的影響,也不等于就該屏蔽,這種不分青紅皂白就咬牙切齒一X了事的思維,既顢頇又粗糙。這種思維,說輕了是不懂管理,是懶政,說重了就是野蠻的專制主義。
開出一個不靠譜的藥方,然后動輒尋求權力介入,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其后果是可怕的。如果權力缺乏足夠的敬畏感和審慎感,認從了這個不靠譜的建議,就必然傷及無辜,且往往傷及太多無辜,比如正常經營的網吧被關閉,有益的網絡用語被禁用。尤其需要警惕的是,有些時候,權力并不安分,它會伺機而動,尋求擴張,一旦代表委員建議權力動輒介入,必然會給各種領域帶來紛擾。代表委員并非一般的公民,他們的議案提案一定程度上就是“尚方寶劍”,不應隨性“出鞘”。畢竟,權力越強悍,權利就會越孱弱。
并且,采取屏蔽的方式,貌似眼前清凈,實則貽患無窮,因為這種思維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壓制問題,不是從源頭上疏通問題,而是采取堵塞的辦法掩蓋問題,以堵代疏,必然使問題愈加淤積,到最后積重難返,所謂小事變大,大事變炸。這些代表委員都是有一定身份一定閱歷的人,為何獨獨鐘情于以堵代疏的手段?是頭腦簡單還是長久以來太迷信權力?也許在他們看來權力無所不能,或者在他們的人生體驗里,權力的確很強大,因此就形成了迷信權力的潛意識,這無疑是一種悲哀,也耐人尋味。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據《IT商業新聞網》從投資界得到的消息,VANCL目前確實在進行融資,但規模沒有億級美元。關于上市計劃,業內分析人士普遍認為,今年將有2到3家B2C企業上市,但具體是誰,沒有定論 凡客誠品CEO陳年 【IT商業新聞網訊】>>>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網絡熱詞只能被引導 權力思維才應被屏蔽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49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