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Buzz發布背后:Google走到關鍵時刻

作者: 來源:IT新聞網 2011-12-31 13:07:28 閱讀 我要評論 直達商品

單純就產品而言,Buzz可能不足以名垂青史。然而,它是Google大舉轉向社會化網站的標志。畢竟,不僅是Facebook的訪問量已經對Google產生直接的威脅,在搜索方面,social over search的聲音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離現實越來越近。而實時Web、移動和基于位置服務等等的興起對Google的壓力也很大。

今天凌晨,Google如期發布了基于Gmail的社會化產品,名為Buzz。發布會的情況可以訪問這里。

發布會文字記錄請訪問CSDN綜合多家外國媒體基礎上的獨家翻譯(對理解Buzz產品很有幫助,推薦)。

由于有創始人Sergey Brin現身,這次的發布會規格不低。實際上,從發布會上演示的Buzz的各項功能來看,Google的決心和抱負不可謂不大。正如國外媒體所說的,Google已經向社會化網站世界下了戰書,搜索巨人要正式將自己的影響力擴展到這個自己之前屢戰屢敗的領域了。Buzz的直接競爭對手不僅是Twitter、Yammer等微博,也包括Facebook的Friendfeed,更指向了正在迅速成長期的Foursqure和Yelp這類基于位置的社會化服務。

發布會很自然地成為了幾乎所有技術媒體的熱點新聞。更有意思的是,發布會后,微軟和Yahoo很快做出反應。微軟說:沒人會在乎Google Buzz的,人們要的不是另一個新的社會化網站,而是方便的聚合。微軟的Hotmail服務從2008年開始就與Facebook、Flikr等眾多合作伙伴一起很好地滿足了這一需求。

Yahoo沒有正面批評,而是強調Yahoo!Updates服務的好處以及最新功能。言外之意是:Buzz?我們早就有了。除了功能上的競爭之外,顯然Google Buzz這個名字也很讓Yahoo不爽,因為Yahoo早就有一個同名的類似Digg的社會化服務,只不過一直不溫不火罷了。

Google的計劃看上去非常完美,從Gmail這個具有統治力的服務出發,最大程度降低門檻,又能充分利用Gmail已有的社會關系網和用戶使用習慣,還可以利用Gmail的過濾機制,提供其他服務目前不佳的篩選功能,提高信噪比。然后結合Google Maps和Android系統的威力,擴展到位置服務和移動應用。

而且Google此前在Open Web方面大舉招兵買馬,看來在Buzz產品中也發揮了一定作用。從已經上線并初具雛形Buzz API網站來看,Buzz的數據可以通過Atom, Activity Streams, MediaRSS 和 PubSubHubbub等各種開放數據標準聚合,顯示了Buzz不僅要成為一個Facebook那樣的訪問流量的目標網站,也要成為像Twitter那樣的社會化平臺,分布式、去中心網絡的中樞。

此前一直批評Google的著名技術博客Robert Scoble也專門預先寫了長文,預測Google的新產品可能取得成功。他在文中闡述:

雖然之前Google的社會化服務比如Orkut(SNS)、Jaiku(微博客)和Dodgeball都不太成功甚至很失敗,但這次不同以往,因為Google來真的了,此前的項目都是收購的,這次的Buzz是自己開發,而且投入頗多?纯催@張圖:

現在,曾經對Facebook和Twitter嗤之以鼻的Google員工,再也不敢掉以輕心了。

除了自身在變化之外,Google其實一直握著一手好牌,Gmail+GTalk以及GDocs的用戶占據了技術早期接納者的很大份額,而對于他們來說,Facebook的封閉和Twitter的過于松散,需求還遠遠沒有滿足。此外,Google還有YouTube、Blogger這樣的各領域王者。在社會化服務方面,Google Profile、Opensocial和Google Social Circles等也算是初步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但是,Buzz會成為Facebook或者Twitter的殺手嗎?

谷奧的評論代表了不少普通用戶的意見:

Buzz意味著Google的重度用戶,比如我甚至將Gmail設置成默認打開的主頁(當然我會一下開很多頁)而且成天開著它不關,但是這些人真的想在Gmail里搞社會化網絡嗎?我們都知道郵件代表著工作,而Google卻將社交這種娛樂性功能強塞進了Gmail,真是風馬牛不相及。

我覺得Google其實是吸取了Google Wave曲高和寡的教訓,利用Gmail的用戶基礎強推Buzz,這也許會讓Buzz瞬間就擁有眾多用戶,但是這種激進的做法讓時間去檢驗吧,我似乎都看到了老板一臉不滿的下令在公司里封殺Gmail了,整天跟Buzz里扯閑蛋,不給我干活,封了丫的!

Google總是想憑借自己固化掉的工程師思維來玩社會化,慘敗的例子已經不少了,現在又出來一個Buzz,我完全看不出它有什么可革命的,也看不出它有成為twitter和Facebook殺手的潛質,人們頂多是嘗試一下Buzz,或者將自己在twitter和Facebook里的更新內容同步到Buzz,在查郵件的時候有一搭無一搭的瞅上一眼,這就是對Buzz最大的安慰了。

博客之父Dave Winer原本對Buzz期待有加,但真正試用之后,他說出了這樣極端的話:

我喜歡Google Buzz,但熱乎勁兒只維持了15分鐘。15分鐘后我的厭倦感覺,比我玩Twitter三年了更甚。而當我看到API時,對它的未來已經可以判死刑了。我怎么才能把它從Gmail里去掉?

他認為完全自己重新弄一套,不充分利用Twitter已有的API,是Buzz的敗筆。這反映了Google的本質局限:

它和微軟一樣也已經是一家笨重的有戰略負擔的大公司,它不信任Web和外部的開發人員,Web和外部開發人員也不太相信它。他們的大多數決策都是由自己內部的政策驅動的。與Twitter競爭當然容易取得共識,但是下決心和它死磕,就完全不是那回事兒了。

最深刻的分析還是來自Robert Scoble,他認為Buzz雖然會成功(大概是指會擁有不少用戶,不至于像Jaiku那樣關之大吉),但是不足以威脅Facebook和Twitter。因為Facebook的既有地位很穩固;而且Google已經掌握了用戶大量數據,從信任感上說,大家也不愿意被Google一統天下;Google已經開始顯現出大公司病(這一點與Dave Winer看法一致);Google沒有Facebook上Zynga那樣的開發商。當然,最有意思的是下面的話:

Google缺乏社會化基因,沒有Mark Zuckerberg這樣的領軍人物。Zuckerberg知道如何通過很少人能理解的社交技巧吸引住人們。這一點FriendFeed和Twitter都無法做到。大多數人認為Zuckerberg是一個出色的商人或者技術天才(他在哈佛讀的專業是計算機科學),但是人們都不知道他還有一個輔修學位是心理學。他研究了人們如何工作,怎樣對事情著迷,其造詣正是Google的創始人們力圖達到的。而且,相比Zuckerberg的善于交際,Google創始人則不那么善于與他人相處。每次Scoble與Larry Page或者Sergey Brin會面時,很難讓他們放開來交談。而Zuckerberg則與人很容易和人打成一片。這種區別也反映到Facebook的軟件以及它如何吸引人上。比如,看看Facebook上照片的標簽。他們吸引人的辦法目前還無人能敵。

Forrester的Augie Ray評價比較中肯:

給嘈雜的社會化媒體世界帶來相關性過濾當然是一種顯著的優勢,但是這不足以將人們從自己已經創立的網絡拉走。Buzz無法更新用戶的Twitter或者Facebook狀態,因此我會嘗試一下,但是不會完全切換過去。Buzz最終將補充而不是取代其他社會網絡。

【我的看法】

單純就產品而言,Buzz可能不足以名垂青史。然而,它是Google大舉轉向社會化網站的標志。畢竟,不僅是Facebook的訪問量已經對Google產生直接的威脅,在搜索方面,social over search的聲音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離現實越來越近。而實時Web、移動和基于位置服務等等的興起對Google的壓力也很大。

按照Google新招入帳下的開放Web大牛Joseph Smarr的說法,2010年是Google的社會網絡年。因為,Google所賴以生存的Web本質上已經越來越社會化。以Buzz為代表的社會化產品的成敗,對Google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但是,Google目前公司規模已經很大,大公司常見的毛病,戰略負擔導致的決策方面的頻頻失誤也暴露出來。

更嚴重的問題,是上面評論中已經指出的,Google孕育并深深地植根于工程師文化中,這種文化重分析、重技術,信仰通過快速的超級計算機和算法來搞定一切問題,這與社會化網絡的基礎是社會學等人文文化是格格不入的。畢竟,大家都知道工程師天生不善社交。

事實上,目前硅谷最受風險投資追捧的創業企業之一Foursquare的故事,就說明了Google的這種文化不適應。Foursquare是一個手機上的基于位置的社會化網絡應用,可以與朋友分享你到過的場所和經歷,并贏取積分等。概念非常簡單,但是很實用。你可能沒有想到,它的創始人Dennis Crowley多年前曾經創辦過類似的服務,名為Dodgeball,2005年被Google收購。但是Google無意投入資源支持這個項目發展,2007年他憤而辭職。2009年Dodgeball與Jaiku、Notebook等項目一起被Google關閉。

工程師文化和社會化網絡的不同之處,還體現在對用戶的態度,開發的流程等等方面。成功的社會化網站,以Facebook和Twitter為代表,產品開發甚至成型的過程都有用戶的參與。眾所周知,Facebook的許多語種的翻譯是用戶集體參與而完成的。Twitter的創始人甚至明確說Twitter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是用戶參與決策的。比如@標簽,RT的用法等等。國內新浪微博的迅速發展,除了名人明星效應之外,產品層面通過產品自身收集用戶反饋并快速響應,也是重要的因素。

而反觀Google,產品開發基本上還在封閉的環境下依賴少數天才開發人員個人能力,缺乏基本的開放理念。所以會出現Google Wave這種創意極佳、技術很酷但是無法被用戶接受的產品。從某種意義上說,Buzz也是這種傳統流程的產物。當然,它還只是Google社會化的第一步,Google的各種產品如能夠很好地圍繞社會化這個目標進行整合,力量還是很大的。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

  推薦閱讀

  遭遇多方質疑 “圖書限折”有令難行

相關部門一紙令下,網絡書店奉為強力殺手锏的“低折扣”或將無法再行使出。如此一來,當當網和卓越網等將何以為繼 醞釀良久的圖書限折令牽動了業界多方敏感的神經。 2010年1月8日,《圖書公平交易規則》(以下簡稱《規>>>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解讀Buzz發布背后:Google走到關鍵時刻

地址:http://m.sdlzkt.com/a/01/20111231/251726.html

樂購科技部分新聞及文章轉載自互聯網,供讀者交流和學習,若有涉及作者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以便更正、刪除或按規定辦理。感謝所有提供資訊的網站,歡迎各類媒體與樂購科技進行文章共享合作。

網友點評
我的評論: 人參與評論
驗證碼: 匿名回答
網友評論(點擊查看更多條評論)
友情提示: 登錄后發表評論,可以直接從評論中的用戶名進入您的個人空間,讓更多網友認識您。
自媒體專欄

評論

熱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亚洲激情成人网|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91成人免费版|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国产成人教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办公室 |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影片麻豆国产影片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黄色小说| 91成人免费版|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欧美成成人免费| 成人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欧美成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口国产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成人在线播放av| 成人国产mv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成人中文乱幕日产无线码|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成人免费福利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国产成人免费av片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