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俄羅斯海濱城市圣彼得堡芬蘭灣畔的列寧格勒展覽中心。
第十五屆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即將拉開大幕。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也置身其中,這是他第一次出席一場“俄羅斯的達沃斯”。
就在這場“達沃斯”上,中俄兩國確定了“2015年前中俄貿易額提高到1000億美元,到2020年把兩國貿易額提升到2000億美元”的目標,相較于現在才600億美元的貿易額來講,這個目標著實讓雙方投資者振奮。而今后,中俄經貿合作也將從最低級的能源、木材等“資源交易”向技術型為主的產品開發轉型。
能源合作仍是重點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剛剛結束對俄羅斯的訪問,細心的人會發現,中俄未達成天然氣合作協議。而此前媒體紛紛預測,這項據稱實施后將達到俄GDP2%的協議,可能會在此次訪問中最終敲定,并作為《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訂10周年的“獻禮”。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此次天然氣價格沒有談攏的原因,主要是俄方希望能拿到與它在歐洲相當的價格,而對中方來說,接受“歐洲價格”意味著中石油在國內的天然氣銷售將可能虧損。商業談判是一個相互讓利、不斷接近一致的過程,中俄天然氣談判也是如此。
盡管目前中俄貿易額實在“不盡如人意”,但是“2015年前中俄貿易額提高到1000億美元,2020年貿易達到2000億美元”應當說有基本保障。
現在兩國經貿合作本身面臨必須“升級換代”的要求,靠“灰色清關”獲利和生存將越來越沒有出路,原先低層次的“日用品”與“資源產品”交易也必將被技術性為主的產品所取代。
中俄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仍將成為這千億美元的重要推手。從今年1月1日始,中俄東部石油管道,即從俄斯科沃羅季諾到中國大慶的石油管道已經正式啟用,俄通過此管道在未來20年內每年向中國輸送原油約1500萬噸至3000萬噸。中俄天然氣管道建設項目也在緊鑼密鼓推進中,還有中俄核電、生物電、太陽能等新型能源合作都可以成為投資者進入的領域。
另外,中俄機電產品貿易水平應會有較大提升。目前中俄正在摸索“大飛機”制造、汽車制造等機電產品合作項目。俄在航空制造業一直擁有獨特的設計制造能力,中國屬“后起之秀”,在飛機制造業正嶄露頭角,雙方正在醞釀結合技術優勢,制造出目前雙方和世界均無、但能真正代表未來航空業發展趨勢的大型飛機(客機和運輸機)。類似的領域還包括汽車、農業機械、以及納米和生物產品。
除此之外,中俄金融合作潛力巨大。兩國已從去年開始試用人民幣和盧布本幣結算,兩國貨幣也在各自外匯市場掛牌交易,這些措施都將大大刺激雙方企業間的相互投資積極性,尤其將對兩國邊境地區經貿合作發揮巨大推動作用。
俄在積極爭取今年底加入世貿組織,從俄經濟結構及企業準備等實際情況看,將面臨嚴峻挑戰,但這對早已適應世貿規則的中國企業而言,仍是很好的機遇。如中國高鐵項目、農業技術(大棚種植)、太陽能發電、小型農機等,都是俄亟待與中國合作的領域。
貿易難以銜接
與中歐、中美貿易動輒2000~3000億美元不同,中俄貿易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的2008年也僅約560億美元,而到2009年金融危機最嚴重時甚至降到約400億美元,直至今年由于中俄兩國都陸續走出金融危機影響,雙邊貿易額才有望恢復到2008年的水平,即達到或超過560億美元,向600 億美元目標沖刺。
為何中俄兩個世界大國間的貿易額遠不如中國與韓國貿易額(2009年就達到1562.3億美元),更遠不如中美超過3000億美元的貿易額?真正實現雙邊貿易額理性增長,到底需要打破什么藩籬?有些媒體因此得出中俄“政熱經冷”的結論。
其實,一直以來,中俄貿易總體互補結構下的相互難以銜接是影響雙邊貿易迅速擴大的主要問題。
中俄經濟的互補性在于俄重工業強而輕工業弱,中國則相反,輕工業較強而重工業較弱,且中國工業的原創性總體弱于俄,這也是上世紀90年代以前中俄貿易的基本特征。但進入21世紀以后,由于中國持續不斷的經濟改革取得成就,與俄同一時期的經濟衰落形成鮮明對照,在包括重工業在內的整個工業領域中國取得明顯成就,特別是在俄過去擅長的動力工業、汽車工業等方面中國通過十多年的努力,在一些方面已超過俄羅斯,且在電子特別是家電等領域已明顯超越俄,形成對俄出口優勢。
這對中俄貿易的傳統結構和模式構成挑戰,商家經不住對中國同類商品物美價廉的誘惑,紛紛從中國進口大量輕工和家電產品,但俄從政府到民間都普遍不愿承認這一現實變化,因而對中國商品,特別是電子類商品心情復雜,“離不開,又不愿接受”。在此心態下,俄政府對中國商品的限制越來越多,以防中國同類產品對俄形成直接競爭,從而影響到兩國貿易總額的迅速增長。
另外,俄方普遍存在“吃虧論”,這種想法嚴重影響中俄貿易額大規模增長。由于俄國內固有經濟結構和改革“積重難返”,俄對外貿易中對原料性產品的依賴性近年呈不降反升態勢,對華機械或加工品出口比重也由上世紀90年代初的近40%~60%迅速減少到目前的約3%~6%,原料性產品特別是能源產品出口比重直線上升。由此在俄國內盛行對華貿易“吃虧論”,認為俄對華大量出口原料性產品既在精神上傷俄“自尊”,又在物質上讓俄“吃虧”,因為俄資源產品不可再生,且有長遠升值潛力。這一觀點在過去幾年一直困擾著中俄經貿額的擴大。
不容忽視的是中俄貿易一直缺乏大宗商品交易和高科技產品支撐。在過去十年中俄貿易主要是以中國“日用品”、“小商品”對俄出口、和俄一般“原料產品”對華出口為主,缺乏石油、天然氣等大宗商品以及飛機等高科技產品貿易,兩國間的石油交易依靠火車運輸,每年僅約1000萬噸左右,而飛機等高新技術產品或因技術轉讓問題、或因價格因素而受阻,導致近年來俄幾乎沒有多少飛機等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出口中國市場,從而影響中俄貿易額的大幅提升。加之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雙方公司資金短缺,合作積極性受到明顯影響。現在隨著中俄陸續走出金融危機影響,雙邊貿易額也出現較快回升勢頭。
未來中俄正進入“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這意味著雙邊關系在未來十年將有一個穩定向上、加深和拓寬的過程,這必將為中俄兩國企業合作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我國企業應當及時調整投資和營銷戰略,積極準備參與俄政府“2020年前社會經濟發展戰略”所要求和鼓勵的行業,如鐵路、公路、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納米和生物技術開發、航空航天、醫學產品、農業以及新型能源開發等,絕不能將眼睛只盯住俄能源、木材或其他資源型產品的開發和進口。
推薦閱讀
中國經濟似乎陷入了一個死結,這些問題剪不斷,理還亂。而問題的核心是如何平衡通脹、增長和轉型三者的關系。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平衡通脹、增長和轉型三者的關系問題。這三大問題互相糾結,似乎很難兼>>>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為何中俄貿易額遠不如中國與韓國?
地址:http://m.sdlzkt.com/a/04/20110627/8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