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1屆比2010屆全國大學畢業生總體失業率下降0.6個百分點(分別為9.8%和10.4%)。報告提出了一個 “低就業狀態”概念,就是那些找到工作的學生,專業不對口,收入處于同屆大學生的25%左右。報告顯示,2011屆就業的大學生中有14%的處于低就業狀態。
失業率加上“低就業狀態”的比例,這無疑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在“民工荒”的背景下,大學畢業生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以及收入較少的低就業狀態表明,一些大學生存在擇業的困境。所謂擇業,就是擇業者根據自己的職業理想選擇就業崗位的過程,能力盡管是擇業因素之一,但在中國并不突出,因為大部分被認為是好的工作崗位,即使能力再強而沒有社會關系也不一定獲得!昂霉ぷ鳌贝蟛糠衷隗w制內,這種資源的分配是非市場化的,甚至有代際遺傳的特點。但是中國大多數畢業生的職業理想是趨同的、社會化的,個人化理想色彩不足。這種現象導致大學畢業生扎堆需求所謂的“好工作”,厭棄“不體面的工作”,從而造成了過高的失業率,也是低就業狀態比例較大的原因。
中國存在人的社會地位不平等現象,這種身份社會是以工作性質決定的。目前就業首先劃分為體制內與體制外兩大類,體制內因有安全感、地位高、有尋租機會以及比體制外人群更高的福利待遇,是大部分畢業生追求的目標,比如考公務員熱潮或進入國有企業。
由于體制內就業的好處需要一個過程顯現,并且主要體現在長期收益,比如經過多年后逐漸擁有權力才可能有尋租收益。比如養老金與醫療保險遠遠高于普通人,比如工作穩定性不會隨市場周期波動而受威脅等。但是,一些大學生畢業剛進入體制內,其基本工資與市場部門同屆畢業生收入相比較低,其效益需要時間熬出來,所以,報告指處于“低就業狀態”的主要是進入政府機構和科研部門的畢業生。
好的就業環境 需要破除身份制社會
大學畢業生一入社會就追求過于穩定的體制內就業,是與父輩的意識分不開的。很多中國年輕人并不屬于自己,而是家庭私產的一部分,父母有權決定或最大程度的塑造孩子的未來。對于他們而言,深深地體會到體制內的好處,因此,那些在體制內的父母會通過各種關系將孩子安排在國有部門工作,即使那些市場上的富人,也不惜巨資將子女轉移到體制內工作,他們需要這種身份。
這種“體制現象”意味著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仍有巨大的完善空間。首先,“體制內”福利體制與市場部門的雙軌制應該取消,比如近期社會爭議的養老金缺口與延遲退休問題,體制內不用或少繳納養老金、醫療保險,但獲得更高的保障,而市場部門的職工盡管繳納很高的比例,卻得到的很少,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中國也應該進一步打擊腐敗,盡最大努力消除權力尋租現象。體制內基本工資整體上并不高,但其附加的各種“腐敗”太多,尤其是在一些公共部門總有尋租機會,這也是吸引很多畢業生進入體制內的主要原因。如果加強監督,而行政過程法制化、透明化,那么,沒有油水可撈的體制內崗位,就不會那么搶手。
大學生就業歧視市場部門也有體制性因素,即在市場部門就業沒有安全感,很多企業不給員工提供社會保障,勞動者權利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在一些市場部門就業更像是“臨時工”。而中國人最大的特點之一是不愿冒險,希望畢業后一步到位,就像大量毫無財力基礎的年輕人買房子一樣,而不佳的社會保障制度也促使人們選擇穩定。
因此,政府應該深思目前的社會保障制度與有效執行勞動法。但其前提是給予廣大企業公平的市場環境,依法行政而減少一些企業身上的“灰色成本”,并為企業大幅減稅,從而有更多的財力支持員工的福利投入。當然,相關制度帶來的不平等是人的不平等與擇業困境的根源,大學畢業生失業并非沒有工作機會,而主要在于缺乏安全感和尊嚴,政府應該為創建一個公平的市場而努力,如果每個人都有穩定的社會保障而無后顧之憂,可能更多的年輕人喜歡冒險并追求自己的理想,這也是經濟創新性發展的前提。
推薦閱讀
5月20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在深圳舉辦了“2012創新中國高峰論壇”,眾多經濟學界的名流、國內外知名公司高管與深圳當地商業精英紛紛到場參會,共同探討企業如何進行創新。 創新是一個近期常被提及的話題。在嚴峻的國>>>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好的就業環境需要破除身份制社會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20616/68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