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湖南衛視針對女性的大眾歌手選秀賽《超級女聲》進入第二年的選秀,就是那一年,它拉開了真人秀節目爆紅的序幕。真人秀節目的競爭也隨即進入白熱化階段。從單純的模仿到創造性的本土化,從參與者到幕后推手,從節目構成到商業模式,觀眾、市場的需求不斷助推著變革。一次一次地突破瓶頸,為所有的參與者(觀眾、參賽者、制作團隊、外方合作者、廣告客戶……)帶來了真正的價值。
如今,選擇惡俗還是選擇高雅?如何才能擊中人們的淚點?這樣的問題,無不需要從商業利益和精神氣質的平衡上下工夫,才能回答,實際上,所有的選秀節目都無法回避價值觀的問題,而這,也是其避免“短命”的“命門”。
好聲音的生意經
節節飆升的廣告費和收視率無不證明著《中國好聲音》的成功。從最初的每15秒15萬,到現在的每15秒36萬廣告費,以及同時段全國收視冠軍的持續保持,《中國好聲音》儼然成了一臺賺錢的機器。
而這臺賺錢機器從節目開播后的兩周之內,就幫它的播放平臺——浙江衛視收回了成本。
都說《中國好聲音》的成功是站在了其原版——荷蘭《The Voice》這一巨人的肩膀上,但兩者在賺錢的模式上卻不盡相同。并且與以往國內的一系列同類型節目相比,《中國好聲音》在商業模式上都有著不少創新之處,這興許也解釋了它為何能將商業效應發揮到極致的原因。
參與廣告分成
從國外買進版權到制作,《中國好聲音》出自 “燦星制作”之手。響當當的《中國達人秀》、《武林大會》以及《華語音樂榜中榜》均打造自這個團隊。然而不同于以往的這些節目,也不同于國外原版的《The Voice》,燦星制作此次打造的《中國好聲音》首次引入真正意義上的“制播分離”。
《中國好聲音》宣傳總監陸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對此作出了解釋:“以往所謂的制播分離通常是制作單位完成一檔節目的創意、理念及制作,然后由電視臺花錢購買。所以對于制作單位來說,收入是固定的,如果要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他們只能從控制自身成本的方向努力。”
但這次,燦星制作卻是直接參與浙江衛視的廣告分成。根據陸偉的介紹,燦星制作與浙江衛視達成協議,如果節目收視率在一定的標準之上將由雙方共同參與廣告的分成。
不封頂的、巨大的利潤空間無疑倒逼著燦星制作出最好的產品,不惜成本與投入。而過去的模式只會讓制作單位想盡辦法減少開支,這在陸偉看來是形成惡性循環的開始。“控制成本會影響節目的質量,這直接導致收視率不好,收視率不好電視臺的廣告營收也受影響。”陸偉說。
參與電視臺廣告分成的制播分離模式避免了過去的惡性循環,而為了要贏取更多的利潤,制作單位會竭盡全力制作出最好的節目來確保收視率,這便形成了良性循環。
但陸偉也坦言,這種模式的風險很大,因為燦星制作承擔了所有的版權費,如果節目達不到規定的收視標準,他們還將單方面擔負廣告商的損失。
打造全產業鏈
此外,不同于以往的節目對明星導師們采取付費的方式,《中國好聲音》中明星導師共同打造產業鏈的模式讓明星們長期共同投入,這無疑將使得明星效應更大作用地發揮出來。
過去邀請嘉賓的方式較為簡單,節目組打包報價或是按照場次計算,嘉賓每做一期節目算一場報酬。此前就有消息稱:《中國好聲音》花費2000萬酬勞邀請四位明星導師。
但陸偉予以否認,他指出:“我們與導師的合作模式,并不局限于這幾期節目,而是整個產業鏈的共同打造。”
在引入原版《The Voice》的其他國家中,節目結束于那一季冠軍的產生,除了節目本身的衍生品或是線上歌曲的繼續銷售之外,歌手簽約、演唱會、唱片發售等獲利環節都與節目的制作方沒有任何關系。
但燦星制作想下一盤更大的棋。燦星制作把選手簽約以及簽約之后的商業演出等項目都收歸自己所有,而包括音樂學院、演唱會、音樂劇、線下演出等在內的全產業鏈,明星導師們也共同投入,明星導師無疑也會利用自己的資源幫助全產業鏈的打造。這在以往本土的節目制作過程中也是全新的嘗試。
對于此種模式產生的巨大經濟收益陸偉諱莫如深,他表示:“對后端產業鏈的開發也有助于讓中國樂壇的現狀得到改變。”
錦囊八計唱出好聲音
“下午部門在比賽念這個:正宗好涼茶正宗好聲音歡迎收看由涼茶領導品牌加多寶為您冠名的加多寶涼茶中國好聲音……我的成績是15秒38。”微博上,跟念《中國好聲音》節目末尾華少臺詞的活動引來眾多網友的嘗試。
一時之間,有關《中國好聲音》學員、導師,以及廣告臺詞等的討論在微博上迅速擴散開來,無處不在。與其說這是一場觀眾的互動,不如說它是有“預謀”的微營銷。
“微博首頁、熱門話題推薦,微博話題首頁熱點推薦,新浪大號轉發……”《中國好聲音》的網絡營銷項目清單中列明一項項傳播的類別。
那么,究竟中國的這個好聲音是如何練成的?它究竟有哪些秘笈?品牌策劃人鄒凌遠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認為以下八大因素使其更吸引眼球:
迎合需求:國內的選秀節目層出不窮,其中不少節目以“惡俗、毒舌、冷酷、拜金、富二代、造假”等吸引觀眾眼球,在鄒凌遠看來這不僅造成同質化現象嚴重,而且頻頻觸犯觀眾底線,與社會主流意識相沖突。之后廣電總局頻下“限娛令”調控,觀眾迫切需要新穎的節目形式和更貼近生活、樸實無華的感動。
定位準確:不以貌取人,只用聲音打動人,而明星導師們選取學員的標準也一律以“好聲音”為評判。這樣的定位,簡單,可操作。
標準高:節目主要突出一個“好”字,引進歐美成功節目《The Voice》的經驗,為節目的成功奠定了基礎。而浙江衛視和燦星制作在本土化運營方面、幕后陣容上下工夫,在設備與人員的投入上全部采取高標準,為學員參與營造展現機會。
引起共鳴:容易引起觀眾共鳴的方式無疑是講故事。而節目也以故事塑造不同的個體,每一個人就是一個講述在實現夢想過程中不平凡的經歷,這很容易激起受眾的共鳴。當然,社會化媒體讓一切變得透明,也變得暴力,如何面對故事真實性的挑戰,是節目能否可持續的關鍵之一。
體驗式互動營銷:“整個過程等于是向觀眾展示體驗一次產品使用的過程。這樣的節目能夠充分調動各方參與的積極性。”鄒凌遠認為。
推薦閱讀
商家逐利短暫搭車 “《中國好聲音》中徐海星穿的同款服裝火爆銷售中>>>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好聲音》生意經:廣告分成和錦囊八計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20817/81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