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所推廣的精品資源共享課是以高校教師和學生為服務主體,同時面向社會學習者的基礎課和專業課等各類網絡共享課程。
教育部要求,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要以課程資源系統、完整為基本要求,基本覆蓋各專業的核心課程,通過共享系統向高校師生和社會學習者提供優質教育資源服務,實現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共享。
“和普通的教學方式相比,網絡教學具有自身的優勢,這種教學方式經濟實惠,比家教費用低,并且可以與最優秀的老師交流,縮短了因教學差距帶來的弊端,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靈活方便。此外,網絡教學能夠通過網上聊天的方式,學生更有積極性。”
“網絡教學是網絡上的一種應用業務。這種網絡教學可以根據不同的受教育群體進行分門別類的延伸,這種應用肯定會有市場需求。” 三網融合研究專家、融合網總編吳純勇告訴記者。
在課堂上,由于受到教學時間、教學大綱等因素的限制,某一類受教育群體可能對某一個教學難點并不能在課堂上消化,等學生利用自己閑暇之余,用身邊的電腦、電視機、手機等顯示終端,通過互聯網等網絡不斷地回看相應的課程,這些資源都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截至2010年底,我國已累計建設國家級精品課程3700余門,覆蓋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近千所高校,并帶動起近1萬門省級精品課程和校級精品課程。
盡管網絡教學已經受到學生的熱捧,但業內專家看來,網絡教學的發展依然在諸多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
“網絡教學應采用網絡、衛星課堂、面授相結合模式,同時要為學習者提供更多各類在線服務,提高師生間的交流和學生間的協作學習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老師也應充分地發揮其主導作用,增強學生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蔡靈認為,網絡教學是人機互動會弱化學生的情感交流與人格形成,網絡課堂的“自由”,也需要學生更多地自我控制和約束,這些都需要網絡課程在今后的教學發展中不斷完善。
吳純勇表示,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網絡教育,最終都要正視一個現實就是應該積極轉變教育的態度和方式方法,使其通過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網絡教學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其信息量巨大,其實這更是一把雙刃劍,在信息量巨大的同時,如果學生不能按照系統化教育大綱進行相應的受教育,則有可能會偏離網絡教學的本質,因而網絡教育未來發展要更加注重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
推薦閱讀
3D打印鮮肉、打印房子、打印比基尼,甚至打印F1賽車……這些新聞令人感到新奇和興奮。人們正期望3D打印這種神奇的技術能帶來“第三次工業革命” 。不過,中國此前并非3D打印技術的主要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北京教育資源走向網絡化時代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20903/83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