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任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的“減法”提案引起各界高度關注和廣泛討論。他說,“有時,我們并不需要政府部門多做什么,只是希望他們做減法”。比如,他建議取消公共場所wifi個人身份認證,取消對民企海外上市的政策限制,這兩項提案都涉及民眾日常生活,關乎
民企長遠發展。而眼下,很多地方對于公共場所仍然實施了嚴厲的各種限制,民企海外投資的壁壘依舊牢不可破。
實際上,“減法”改革亦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推力。兩會上剛剛表決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更是提出要“減少微觀事務管理”。顯而易見,減少微觀事務管理是政府職能轉變的核心內容,也抓住了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與改革的重點。如果說中央層面的改革舉措,意在從戰略上確定大方向,那么李彥宏的“減法”提案,則是實實在在的能夠即刻“接地氣”的舉措。
最近這些年,宏觀調控的微觀干預色彩日重,民營企業時常遭遇“有形之手”襲擾。不說別的,單單繁瑣的行政審批,就足以讓很多企業家力不從心。
行政審批制度嚴重干擾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必定是阻礙著經濟增長。雖然國務院已經公布了六批取消和調整的行政審批項目,但較之現代意義上的、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行政效率,依然差距甚遠。行政審批層面還需要大量“減法”。如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動真格,對拉動經濟增長、刺激民間經濟活力都會有直接的效果。
除此以外,桎梏民間經濟活力的因素還很多,這些領域也都需要不斷做“減法”。比如受制于銀行對民企惜貸的融資艱難,需要銀行對民企貸款“松綁”;結構性減稅呼聲不斷,但財政政策方向上的“減法”,漸漸已變為實際上的“加法”;國企和地方政府嚴格把控住了高利潤行業,民企只能在微利領域打轉,讓國企讓利的“減法”雖有“新36條”的紅頭文件,但收效一直甚微。
由此,民間經濟活力不足亦是必然。作為民營經濟發展的成功代表,較之傳統行業的民企,“李彥宏們”的日子要好過很多,不過與坐享大量政策紅利的國企和央企相比,他們的“江湖”地位又稍顯黯淡。
縱使“百度們”這樣的優秀民企,也難以輕松自如地從銀行獲得貸款,也難以自由自在地海外投資,更難以與國企央企爭奪“地王”,進入能源、電力、電信等暴利壟斷性行業。嚴格的市場準入限制,深度束縛了民企的發展空間。放開市場準入,給民企和國企近乎平等的市場地位,是壯大民營經濟首先要做的“減法”。
長時間以來,一些政府管理部門和相關官員眼里,管制就是利益,管得越多權力越多,尋租空間越大。雖然大家都明白這樣的行政管理,對于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無疑形成了阻滯作用,必須加以改變,但真到了推進的時候,既得利益群體必然嚴加阻撓,改革進展遲緩。這就需要更多的“李彥宏們”大聲疾呼,在中央層面“簡政放權”思想的指引下,合力讓“減法”改革扎實推進。唯有如此,經濟轉型和結構改革才具備基礎,中國市場經濟才能有盡可能多的發展空間。
推薦閱讀
全國兩會漸近尾聲,留下了諸多精彩,也留下了些許遺憾。對于馬化騰、張近東、鐘天華等代表委員而言,他們的心仍然是懸著的,因為他們提出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議案提案,不知何時能納入議事日程。 代表委員再談>>>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多一些李彥宏式“減法”思維,激發經濟活力
地址:http://m.sdlzkt.com/a/05/20130318/263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