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對Facebook的絕對控制已經成為硅谷的新標準。社交游戲Zynga和團購網站Groupon的創始人也采用了這種模式。
彭博社的資料顯示,在去年IPO(首次公開招股)的科技公司中,至少10家發行了特別類型的股票,使創始人比其他股東有更大的投票表決權。 2010年以這種方式IPO的科技公司有5家,2009年為4家,2005年和2007年各為3家。除Groupon和Zynga外,房地產網站 Zillow和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也采用了這種模式。
這種模式2004年獲得了發展,Google在IPO時創造了雙類股票結構,給予創始人和CEO三分之二的投票表決權。盡管當時Google面臨投資銀行的激烈反對,扎克伯格現在面臨的阻力要小得多。法律服務網站Rocket Lawyer董事長查理·摩爾(Charley Moore)表示,云存儲服務Dropbox和Square等創業公司也將采取這種模式。
律師事務所Morrison Foerster高級合伙人布魯斯·艾倫·曼恩(Bruce Alan Mann)表示,“這是當前的風氣。1987年之前,紐約股票交易所不允許雙類股票公司上市;5年前,人們不會詢問這一問題;現在,所有人都會問到這一問題。”
摩爾說,科技公司喜歡雙類股票結構,因為這使它們在融資時仍然有能力為企業制定發展方向。如果創始人“走背運”,股東又無力干預,這種模式將適得其反。
盡管詳細了解未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是不可能的,Twitter、圖片分享社交網站Pinterest、Dropbox、Square等創業公司的股權結構與Google IPO前相同。
雙類股票結構并非新鮮事物。數十年來,傳統媒體公司和其他企業一直采用這種模式,通常情況下它們的目的是保持家族影響力。例如,新聞集團、維亞康姆和紐約時報都給予創始成員與持有的股票不成比例的投票表決權。紐約時報等媒體公司曾表示,不上市有助于保護新聞機構的影響力。
CEO魯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控制著新聞集團40%具有投票表決權的股票,以及不足1%的沒有投票表決權的股票。這使得默多克能否決其他股東的意志。
加州教師退休金系統企業管理主任安妮·希恩(Anne Sheehan)表示,這一模式在創業公司中興起對股東不利,“這對扎克伯格和Google創始人有利,但從長期來看對他們有利嗎?”
風險投資公司DCM聯合創始人迪克森·多爾(Dixon Doll)稱,預計今年在美國IPO、獲得風險投資的企業將由2010年的53家增長至65家。
多爾表示,并非所有公司都能實行雙類股票結構,“企業必須受到大力追捧,未來上市時市值可能高達數十億美元”。
管理咨詢公司GMI Ratings稱,只有38家標普500指數成份股,以及271家Russell 3000指數成份股采用雙類股票結構。在Google之后上市的逾1266家公司中,約27家科技和互聯網公司采用雙類股票結構。美國商鋪點評網站Yelp是今年采用雙類股票結構上市的首家科技公司。
摩爾表示,許多知名創業公司的董事會規模都較小,與采用雙類股票結構的公司相同。外部董事不超過3名的公司包括Pinterest、Dropbox、問答網站Quora、iPad雜志應用Flipboard和Nest Labs。
扎克伯格2009年開始實施雙類股票結構,其投票表決權是其他股東的10倍。Facebook計劃通過IPO募集118億美元資金,創下互聯網公司IPO之最。Facebook在IPO中的估值高達960億美元。
律師事務所Orrick, Herrington & Sutcliffe合伙人史蒂芬·溫努托(Stephen Venuto)表示,“人們在關注著Facebook的一舉一動。實施雙類股票結構在硅谷企業中越來越普及了。”
上個月,Google創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塞吉·布林(Sergey Brin)再次采取措施維持他們對公司的控制權。Google稱,該公司將向現有股東發行第三類股票,沒有投票表決權。
佩奇和布林上個月表示,最初的股權結構旨在使他們免受其他股東的壓力,使他們能完成帶有冒險性質的收購交易,例如2006年收購YouTube。第三類股票將有助于他們完成更多基于股票的收購,向員工支付股票薪酬,又不會稀釋他們的投票表決權。
IPO咨詢公司Class V Group掌門里瑟·拜耳(Lise Buyer)表示,與Google上市時不同的是,銀行不再反對雙類股票結構,“Google采用雙類股票結構時,遭到了銀行的激烈反對。現在,銀行通常建議企業采用雙類股票結構。許多公司都會試用雙類股票結構,因為市場認可這種結構”。
摩爾表示,與過去相比,風險資本更信任創業公司領導人的遠見。蘋果已故前CEO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促進了這種變化。
推薦閱讀
盤子大了難免顧此失彼,京東商城看似體格強壯,背后卻存兩大隱患。其一為物流倉儲的極速擴張被指資金缺口在50億上下,其二為蘇寧易購和國美等大牌家電企業低價圍攻京東,而與其相比,京東采購能力被指十分虛弱。 【I>>>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扎克伯格對Facebook的絕對控制已經成為硅谷的新標準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56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