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計算機世界的封面報道則是極具標題黨的文章《“狗日的”騰訊 攪局者還是終結者》,文中一再細數了騰訊涉足的眾多領域,以及如何扼殺掉競爭對手。最后還給騰訊灌上扼殺創新的“卑劣的模仿者”的帽子。那么騰訊就真的是中國創新的“扼殺者”嗎?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什么是創新?筆者認為有三點:
第一個方面:創新幾乎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礎之上的;
第二個方面:存在完全顛覆式的創新,但比較少見;
第三個方面:我們目前看到的大多數創新,可以認為是漸進式的創新,是基于某個小方面的改進。
從這三點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所謂的創新大多是第一和第三個方面。至今也尚未看到中國互聯網中出現過任何具有完全顛覆式的創新,這種細小的創新根本不能為處于創業初期的小企業帶來任何防止被模仿的技術壁壘。往往一些新事物出現,在中國都會冒出非常多的模仿者。而作為創新者的企業,往往并沒有可以申請的專利等來阻止其他資本的進入。這時候,許多大公司就往往依靠著雄厚的資本和實力,從模仿逐漸到超越,再到扼殺。
第二,中國所謂的創新本就是對國外的模仿
在《“狗日的”騰訊 攪局者還是終結者》一文中所舉的被模仿的企業,美團、新浪微博等,無一不是模仿國外企業的“中國式山寨”。就拿團購站來說,就曾出現過“百團大戰”這樣精彩的場面。那么,既然別人都能模仿,為什么騰訊就不能呢?文中只是提到了美團網對于騰訊進入團購行業的恐懼,但并沒有提起美團網自身發展的缺點和缺陷。
筆者舉個例子,騰訊最近推出了3366網站,但是你有看到有說4399也在恐懼的新聞么?就比如蔡文勝在微博中所說,騰訊進入小游戲行業,正是說明了這個行業所具有的潛力。另外,競爭才是企業發展壯大的最佳途徑。
無數的示例告訴我們,只有最好的公司才能活到最后。弱者總是想依靠壟斷或者寡頭來獲利壯大,而不是通過競爭。
第三,模仿是騰訊自身發展的需求
從瀏覽器、輸入法、搜索引擎、電子商務等的逐漸建立,我們可以看到騰訊是想最大限度的發揮QQ龐大用戶群體的作用。依靠各種新興的網絡應用來不斷增加用戶的粘性,鞏固自身用戶群。而瀏覽器、輸入法這些就可以讓騰訊更加的了解用戶的需求。為什么騰訊總能跟上互聯網的每一次熱潮?正式由于極高的用戶粘性以及對用戶需求的了解,讓騰訊可以跟上每一次的互聯網熱潮,并且穩穩當當的打敗眾多競爭對手。
眾所周知,移動互聯的發展就是未來的大趨勢,PC的功能可能會逐漸被移動終端所取代。那么,到時候的QQ是否就會讓步于新式的通訊或社交工具呢?筆者想騰訊不會不知道這個問題,所以目前的騰訊才會四處出擊,不斷的圍繞這用戶來推出各種各樣的網絡服務或應用。而其目的無非就是,盡量撲抓住用戶未來的需求,從而可以預先的調整自身的核心業務去實行下一個新的技術熱潮——移動互聯。
最后,模仿是由于我國的體制原因
為什么中國出不來谷歌、facebook、twitter這些?反而是出現開心網、新浪微博等這些模仿者。中國式的互聯網創新困局并不是由某一企業造成的,而是由于中國的大環境所造成的。“中國的土壤不適合互聯網創新”,這是一句我們經常聽到的話。然而事實上,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確實如此。中國最好的幾個互聯網企業——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也都只是地頭蛇而已,他們從未在國外證明過自己。這些中國互聯網巨頭尚且如此,我們又能如何要求創業中的小企業能帶領中國去創新呢?
沒有足夠的技術壁壘,任何創新都會被迅速模仿,資本總是最迅速的流向最具潛力的行業。所以,騰訊的模仿也僅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以及資本逐利的需求罷了。而國內創業者們自身的頑固思想才是阻礙創新的重大障礙,人人都想依靠創新來獲得壟斷性地位,比如國內的移動、水電、中石油這些公司,無非都是依靠著壟斷地位才能獲得如今的地位,而其本身的經營能力在世界上也就是二三流而已。而創新往往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你不能在初期抵抗住資本的進攻,那么你的失敗也只能歸咎與自身的原因。
對于騰訊來說,他已經獲得了400多項專利,推出的產品比以往的產品有很大的改進,其對用戶體驗的重視,在許多產品設計細節方面都頗具創新,也給用戶帶了不少的驚喜。所以,創新的扼殺者這個帽子蓋在騰訊頭上是不合適的,因為這不是單一企業的問題,而是整個中國互聯網的問題。
來自IT評論博客月光博客 發表于2010年7月26日
推薦閱讀
4月26日晚間消息,樂視(微博)CEO賈躍亭今日向全體員工發送內部郵件,回顧樂視成長歷史、總結目前視頻網站格局,并分析了樂視的優勢和劣勢。 4月26日晚間消息,樂視(微博)CEO賈躍亭今日向全體員工發送內部郵件,回顧樂>>>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騰訊——中國創新的扼殺者?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57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