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來不缺新聞的互聯網圈,土豆與優酷的合并再一次興奮了公眾的神經。
歷史往往證明,每一個看似偶然的結局的背后都有著某種宿命式的必然。追根溯源,不能排除的因素是公司創始人的性格對結果的重要影響。
優酷CEO古永鏘,1966年出生,香港人,一個后來居上者,有著非常爽朗的笑聲。土豆CEO王微,1974年出生,福州人,19歲留學美國,清瘦,似乎總是有點漫不經心。
發生在視頻行業老大和老二之問的故事,與別的行業別無二致,起得最早的不見得是最后最風光的那個。
開局
2004年10月,王微和他的荷蘭好友馬克·范德齊斯(MarcvanderChijs)打高爾夫。回來的路上,范德齊斯向王微提起了Podcast,中文現在常譯為“播客”。“兩周前,美國人亞當·庫里剛剛開發了iPodder,一個開源的小軟件。通過iPodder,可以訂閱互聯網上的音頻,將最新廣播下載到你的iPod上,以便在方便的時候收聽。”
王微很感興趣,不過那個階段,他的興趣是開發一個iPodder的中文版。
很快,王微就發現,所有的下載都是直接從服務器完成。絕大多數國內的博主不可能自己去建一個網站。于是,王微想不如直接提供流媒體播放服務,博主們可以引用鏈接。
一個冬天過去了。
2005年的春天,土豆網上線的前夜,王微坐在上海衡山路的一家酒吧里,試圖為這個網站寫一句簡單明了的口號。最終他在半濕的餐巾紙上留下了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
接受新事物需要一個過程,最初,土豆網上傳的視頻每天僅有5個。半年后,每天的訪問人數為4萬人,一共擁有3萬個音頻和視頻片段,其中60%為視頻,40%為音頻。
土豆的同事從最初的3個變成15個時,王微將辦公室搬進了上海蘇州河北面的四行倉庫。層高5米的倉庫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豁然開朗,也頗吻合藝術類產品的生產格調,但是沒有空調,王微和同事點著電爐取暖。
2006年7月,王微的同事增長到30個,辦公室搬到了南蘇州路的另一座倉庫。這里的墻壁被涂抹得千姿百態,創造了一個讓一些有不同想法的人舒適的環境。
在土豆網搬了三次辦公地點的4個月后,2006年11月21日,古永鏘擔任CEO的優酷網上線。那時候,視頻領域已經相當熱鬧,樂視網、激動網、56網和酷六網都已成立,呈現出磨刀霍霍狀。
古永鏘創立優酷的契機,傳奇因素并不強烈。2005年年初,離開搜狐的古永鏘也沒想好自己做什么。那段時間,他和赴美留學的太太到處旅游,他隨身帶著DV,走到哪拍到哪。他拒絕了谷歌的邀請,最后選擇了視頻網站作為自己的事業。
一個行業的老大和老二就這樣踏上征途了。
漫漫征途
中國的互聯網一直走的是一條模仿的路。百度猶如美國的谷歌,當當網相當于亞馬遜,三大門戶相當于雅虎……但到了視頻領域,雖然有了Hulu和YouTube,但面對高昂的帶寬成本和版權問題,以王微和古永鏘為代表的視頻創業者,面臨的難度陡然增加。
在美國,網絡視頻行業主要有兩種商業模式:除了YouTube(跟原創用戶分享廣告收入)為主的模式外,還有一種是以“正版+免費+廣告”為主的模式,典型的代表網站是Hulu。但在中國,這兩種模式似乎都沒戲。 上一頁1 23 下一頁
推薦閱讀
有不少分析人士都認為,唯品會虧損上市很重要的原因是迫于資金壓力:在瘋狂燒錢后,投資人對于電商開始持觀望態度,只有通過IPO才能募集到資金繼續存活下去。而這被電商從業者解讀為“活著比什么都重要”。 即使發行>>>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優酷土豆默默牽手:發展的必然 并不意外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61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