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15,照例都會有大戲上演,高潮便是央視的3·15晚會。
今年同樣不出所料,央視3·15晚會循例曝光了一批問題企業和問題產品,其中不乏一些著名跨國公司和一些著名品牌。但晚會之外,卻有不同于往年的故事在上演——《新京報》報道說,今年3·15來臨之際,一大批非法3·15網站曝光,這些網站都是打著3·15的維權旗號,吸引消費者在上面發布投訴信息,然后再利用這些信息去勒索涉事企業,以此謀取刪帖費和公關費,報道說,有些非法網站,光是刪帖費一天就能收幾萬元。而企業之所以愿意花錢消災,是因為“自己不干凈”,所以在3·15前后心里發慌,愿意花點錢消滅負面信息。
令人震驚的是,這樣的非法3·15網站,光是北京地區就有幾百家之多。全國還有多少,實在不敢想象。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3·15原本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如今卻成了非法3·15網站牟取暴利的黃金時間段。
一位非法3·15網站的經營者坦言,每年3·15前后的一個月,都是業務量暴增的黃金期,這一個月,業務量往往是平時的兩倍。3·15,對很多消費者來說是“今天來了明天走”,但這集中式維權和投訴,卻催生了非法3·15網站的業務量暴增,真是令人情何以堪。
這兩天,在3·15集中式打假的興奮中,已經有網友冷靜地提出:我們要的究竟是這種運動式打假,還是能夠在每一天都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的常態機制?
稍微理智一點的人,相信都會選擇后者。但毋庸諱言的是,如今消費者日常維權的成本實在是高得驚人,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劉俊海前幾天就說了一句大實話:消費者維權成本太高,有時候追回一只雞,得殺掉一頭牛。一只雞和一頭牛之間孰輕孰重?每個人都能輕易判斷。維權門檻太高,不如就這么算了——這就是為什么很多消費者在權益受損時會選擇忍氣吞聲。不是他們不想維權,實在是維權太不劃算。畢竟,那種愿意為了維權搭進去大量金錢和時間成本的消費者,是極少數。
維權渠道不通暢,維權成本太高,消費者在利益計算之下會選擇忍氣吞聲,這在造成消費者權益普遍受損的事實之外,還助長了一些不良商家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底氣”,更讓監管部門不作為找到了最佳的借口——你消費者自己都不維權,我還跟著起什么勁?在這樣的格局下,食品安全事故層出不窮、本來信譽頗佳的跨國巨頭在中國屢屢侵害消費者權益……這些怪現象,都已能找到根源。這個根源就是,在一個消費者權利不彰的社會,必然是商家和監管部門可以低成本漠視消費者的社會,也必然是一個消費者沒有安全感的社會。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受害者表示,太平洋直購的“招商”與“批發”業務“其實是騙人的行當”,要想拿回保證金,只能“拉人頭”,騙自己的親戚與朋友。表面上看起來很美好,一旦牽涉其中,受害者們才能發現,這家網站原來在變相傳銷,而自>>>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62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