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總結來說就是虛火太旺。創業者把市場往死里做,而投資人在旁邊添加柴火,就怕燒得不夠快。前幾年一飛沖天的各種奇跡,現在紛紛遭到質疑。”電商大佬“走下神壇,開始為了盈利而苦惱。
都說電商燒錢,然而錢燒到哪里去了?這幾年中國B2C 電子商務的推廣成本高昂,早年還曾有過”投入一塊錢廣告費能賺20元回來“的黃金年代 ,而現在這個投入產出比早就到1以下了。節節高漲的宣傳費用固然是競爭造成,但背后的深層原因,卻是一個不誠信社會必然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
在海外生活過的朋友可能都體驗過在網上購物的便利。挑選商品,下單,支付的時候掏出信用卡,輸入個人數據,卡號,到期年月,頂多加上認證碼(信用卡背后簽名條上的末三碼),之后就等著送貨上門。然而這樣的一個流程,在中國卻要困難得多。
中國大部分消費者習慣在付款前把錢先儲值到支付賬戶里,之后才用來付款,他們不想使用上面的方法。為什么他們選擇了更麻煩的方式?消費者異口同聲說:”只要輸入用戶名和密碼,錢就直接從銀行扣掉了,真恐怖!太不安全了,寧可麻煩點!“
中國的銀行防客戶跟防賊一樣,電子商務網站們每取得一筆訂單的成本非常高。而美國消費者從不擔心的事, 中國消費者卻擔心死了。
這背后的原因,在于相較于美國,中國社會是一個信任缺失的社會,所以,在中國做生意的成本非常高。為了保證一個理想的結果,在中國做生意的人往往必須付出巨額成本,以彌補交易雙方信任感的缺失。首先假定對方有惡意總是不會錯的,先把各種防御措施建起來再說。
這種不信任長年積累下來,就培養出一群厲害的消費者,他們知道怎么樣判斷網上商店賣的是不是假貨,頁面上對這個網店的評價是真的還是馬甲刷出來的。結果是,誠信商家即便在網站上聲明”假一罰十“也沒人信,因為消費者首先假定你是壞人。這樣的環境做生意的成本怎能不高?
再者,電子商務公司”保證X日內送到“的承諾,只要遇到農歷過年往往就”跳票“(指延期)。與美國同行相比,管理水平相差甚遠的中國物流公司的倉庫里堆滿了爆倉的貨,在還不知道要花幾年才能追上先進國家的水平時,很多消費者已經學乖了,自覺地在春節前停止了網購,因為反正收不到。
從投資觀點來看,十年前投資美國電子商務市場,跟現在投資中國并不相同。美國是一個物流與信用體系健全的社會,而且誠實的道德被提倡與實踐(你能看到不誠信的美國企業的下場有多慘)。把互聯網(電子)加在相對健全的商業體系(商務)上,效益很高。
因為社會的信任感稀缺,在中國做生意的成本很高,電子商務行業只是大環境的縮影。投資在中國的電子商務,資金很大一部分被拿去填入那個叫”不信任“的坑里。而如果這點錢不夠呢,那么我就要上市,讓美國股民來幫我們買單吧。
所以說,中國的電子商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博主簡介:嘉豐資本投資合伙人
推薦閱讀
IT商業新聞網315特別策劃,通過各種方式包括在線投訴、郵件投訴以及電話投訴將收集到的投訴材料整理成文與網友分享。在網購系列中,今天推出的是淘寶購書遭遇掉包,客服借口過期無法受理。 【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電商成本因“社會誠信度不高”而被拉高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63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