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第一財經周刊》就Specialdeals的商業模式專門進行報道,并由此提出了幾個概念:用戶的自由,商家的自由和信息的自由。在我看來,這個商業模式最著重的是突出了兩點,第一點是在前期將商家和網絡平臺的分成分離,第二點是后期的促銷,其實是會員營銷,包括積分制度,基于位置的商品和服務推送等。
這個模式與目前的團購并無本質的不同,由于中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可能還有更不容易推廣的地方。我們都知道在中國的團購網站,如果用戶購買了商品不去消費,基本上大的團購網站會給退費的(部分例外,如電影票),而Specialdeals的模式,如果用戶交了定金不去就不給退定金,這是基本不會被中國消費者所接受的,從定金作為驅動然后去促進消費的作用就達不成。而且現在中國市場已經有很多類似的而且更加優惠的商業行為,比如分眾的Q卡,它是不用用戶預付費的,可以隨意打印優惠券,而商家給出的優惠還是很大的,就相當于購買了分眾的廣告,而就我們目前的觀察看,Q卡沒有產生什么真正的購買行為。
另外團購的價值,在于填補商家的沉沒成本,為商家創造增值。一個酒店有20個桌子,如果一頓飯只賣出去10桌飯,過了這頓飯,另外10張空桌子就變成了商家的沉沒成本。而房租、員工工資等運營成本是收不回來的。另外一個沒有給商家創造增值價值的如維絡城,如果一個商場沒有維絡城的優惠機,進入商場的消費者會按照購物習慣各自去消費,有了維絡城,并沒有給商場帶來新的用戶,只是將商場內的用戶做了重新分流,如一個商城有一家麥當勞一家肯德基,原來用戶比例5:5,后來維絡城做了麥當勞的優惠券,用戶比列變成了6:4,再后來肯德基也做了,用戶比列還是5:5,但是每一單麥當勞和肯德基都少收了幾塊錢,還要另外給維絡城傭金。這一下子就讓我想起來兩個人各付對方5000萬而各自吃了一口狗屎的笑話。所以這種不能從系統外給商家帶來用戶的模式并不能帶來很大的價值。團購卻不同,再拿一個商場舉例,團購給商場以及商場內的商家帶來的是額外的人流和增值的銷售。
Specialdeals的重點卻似乎不在這里,其給商家帶來的主要價值是不用被網絡平臺節流款項,相對于這一點來講,我個人認為能給商家帶來更大的增值銷售更有價值。
按照Specialdeals這個模式,它就是商家的一個線上渠道和流量平臺。這個流量平臺如果很小,價值不大,如果很大,則需要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還有目前的團購網站在線下運營積累的門檻,也不容易追趕。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京東和當當目前已經陷入了“互掐”的境地,當當和京東曾向供貨商要求,只要競爭對手平臺所擁有的品類,自己平臺也必須要上,雙方在搶奪電子書資源上已經到了白熱化的境地。 2月20日,京東正式對外宣布啟動電子書業務>>>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淺析預定模式電商在中國市場的可行性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65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