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支付終于迎來了首部行業監管細則。昨日,央行發布《支付機構互聯網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辦法》中指出,支付賬戶的開立將實行實名制,支付機構不得為客戶提供賬戶透支、現金存取和融資服務。
借賬戶“繞道”提現之路封死
現象:消費者李女士在某網店買了一條褲子,通過支付賬戶從綁定的某銀行信用卡劃款。后因褲子尺寸不全申請退貨。退貨完成后,買褲子的400多塊錢退款直接退回到了支付賬戶,李女士又將其轉到了另一家銀行的借記卡中—這一方法是一次“通過支付賬戶跨行免費轉賬提現”的過程。
這樣的例子在網購中并不鮮見,持卡人為了節省信用卡1%左右的透支提現費,而使用支付賬戶“繞道”操作。
辦法:對于支付賬戶資金流向問題規定,除電子商務交易付款、公用事業繳費、信用卡等個人消費信貸還款、購買特定金融產品交易外,客戶支付賬戶內的資金應通過劃轉關聯銀行賬戶的方式實現資金轉出支付機構。
這也就意味著,今后想通過支付寶“繞道”實現信用卡免費提現的渠道將被堵上。
《辦法》同時規定,支付機構不得為客戶提供賬戶透支、現金存取和融資服務。信用卡不得透支為支付賬戶充值,這將防止利用信用卡變相透支提現。不過,支付賬戶可為信用卡等個人消費信貸還款,包含房貸、車貸、助學貸款等個人消費貸款。
支付機構不得開立匿名賬戶
現象:由于交易便捷、成本低廉且存在監管缺失,第三方網絡支付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逐漸成為洗錢、套現等“灰色”行為的多發地帶。利用假名開立、或者直接盜用互聯網支付賬戶,從而逃避金融監管,甚至實施詐騙的現象,在此前的互聯網支付行業中曾有發生。
辦法:《辦法》中明確,支付賬戶的開立實行實名制。支付機構對客戶身份信息的真實性負責。支付機構不得為客戶開立匿名、假名支付賬戶。
個人客戶申請開立支付賬戶時,支付機構應登記客戶的姓名、性別、國籍、職業、住址、聯系方式以及客戶有效身份證件的種類、號碼和有效期限等身份信息,并對客戶姓名、性別、有效身份證件等基本身份信息的真實性進行審核。
《辦法》要求支付機構應提醒客戶將支付賬戶的資金余額保持在合理水平,不得以任何形式引導、鼓勵客戶在支付賬戶存放資金。針對“個人支付賬戶單筆收付金額超過1萬元,個人客戶開立的所有支付賬戶月收付金額累計超過5萬元或資金余額連續10天超過5000元”等較大金額的支付情況,支付機構必須留存個人客戶的有效身份證件的復印件或者影印件。
《辦法》同時也要求支付機構保障客戶信息的安全,不得為任何單位或個人查詢支付賬戶信息資料,也不得隨意凍結、扣劃支付賬戶內的資金。
聲音
實名制只是開始
“支付賬戶的開立實行實名制,這說明保障資金安全是《辦法》的重點。”社科院信息化研究所秘書長、互聯網專家姜奇平(微博)表示,支付賬戶實名制非常有必要,這一規定會對電子商務的誠信建設產生推動。
但姜奇平同時指出,《辦法》的出臺只是互聯網支付政策的開端,未來互聯網支付面臨的安全形勢更加嚴峻。“IT技術在不斷發展,擺在監管者面前的問題也在不斷更新,《辦法》的出臺主要是針對互聯網支付的金融安全方面,屬于基礎服務,但信息安全、數據安全同樣值得引起重視,比方說如何保障網上支付的安全,保障網絡賬戶的安全。”
姜奇平援引之前發生的“CSDN用戶泄密門”表示,互聯網支付安全監管未來應當結合IT技術、移動技術,從信息安全和金融安全融合的角度完善服務,下一步有待出臺針對信息安全的,更加精細和完善的管理辦法。
背景
互聯網支付喜憂參半
“要啥都能上網買”,在近年來席卷全球的電子商務浪潮中,互聯網支付業務規模擴張迅猛,現已處于第三方支付的主流地位。
目前,在已獲央行第三方支付牌照的40家企業中,開展互聯網支付業務的企業為30家,處于絕對強勢。易觀國際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占整個第三方支付市場的份額高達96%。
但是在市場規模日益走高的同時,互聯網支付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相對于預付卡、銀行卡收單等其他細分領域,互聯網支付安全問題最為復雜,監管政策必須盡可能地從制度層面遏制支付風險。
推薦閱讀
時事評論員魏英杰表示,網絡購票之所以陷入窘境,還和鐵路部門服務意識落后密切相關。 【IT商業新聞網訊】(記者 柴崎)鐵道部宣布實施網絡購票后,官方訂票網站12306.cn流量迅速攀升以至癱瘓。大量用戶無法登錄,很>>>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69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