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元,我們一般能做什么?可能是朋友聚會時的一頓西餐,可能是一條品牌牛仔褲,也可能是一套普通的化妝品。
但是對于“免費午餐”支持的云南省昭通市水富縣兩碗鄉三角村三角小學的孩子們來說,630元,卻是他們210人一天的午餐費。就一個孩子來講,630元足以支付整整一學年的午飯。
11月25日,基匯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永年女士及其下屬353廣場、仙樂斯廣場的代表和本市多家媒體共同組成志愿者隊伍,深入滇北大山之中,為其“Give ItFor-ward愛心行動”資助的三角小學“免費午餐”項目開飯。
30公里開了3個多小時
水富,意為“因水而富”,但是充沛的降雨也讓上山的路途充滿了泥濘。11月25日早晨8點,一行人從水富縣城出發上山,短短30多公里的路程,四輪驅動的越野車竟開了3個多小時。
這段山路絕大部分都是土路,寬度只夠容納一輛車行駛,一邊就是幾十米深的懸崖,并且沒有任何的防護措施。路面積水嚴重,輪胎很容易打滑,導致車子會莫名地平移,最危險一次越野車右后輪離懸崖邊只有幾十厘米。山間大霧籠罩,這對于行程更是雪上加霜,嚴重的時候,可見度不足20米,車輛只能慢慢挪動。
如此泥濘崎嶇的土路,卻是三角小學一半學生每天上下課的必經之路。學校的老師告訴記者,100多名走讀的孩子中,有80人每天步行2小時才能到達學校,30人要步行1小時。許多孩子都穿著套鞋,即使這樣,褲腿上還是沾著不少泥印。
這樣惡劣的路況,也是三角小學的孩子們吃不上午飯的原因之一。“土豆一塊一斤,但是上山的運費卻要兩塊。 ”
背著新書包吃午飯
在當天中午舉行的開餐儀式上,李永年對全體學生發出了自己的勉勵:“希望小朋友們能夠吃得開心,學得用心,每天開心。 ”而三角小學學生代表的回應也十分質樸:“我們會像天宮一號一樣,飛得更高更遠更頑強。 ”
隨后,三角小學全體學生都獲贈了書包、畫筆、圖書等學習用品。孩子們非常懂禮貌,他們排著有序的隊伍,每個孩子在接過禮物前,都會鞠躬敬禮,并向志愿者表示感謝。
這時,傳來一聲鈴響,終于到了開飯的時間。孩子們有序而又急切地回到各自的教室,拿出了志愿者捐贈的嶄新的不銹鋼飯盒,排隊前往食堂打飯。低年級的孩子們對禮物愛不釋手,都背著新書包來吃午飯。
雖然獲得“免費午餐”的幫助,孩子們的伙食得到了質的飛躍,但是他們的就餐環境卻還是十分簡陋。學校的食堂僅是一間30余平方米的小屋,沒有凳子,十幾個孩子圍著僅有的幾張方桌就餐,孩子們打飯的隊伍圍著教學樓繞了半圈。開飯第一天的菜式是白菜煮土豆、木耳炒肉絲,每個孩子還有一個白煮蛋。食堂師傅告訴記者,飯錢有限,但是為了保證孩子們的營養,每天每個孩子都能吃上雞蛋。
全村只有7個大學生
在等候吃飯的隊伍里,記者發現不少孩子的頭發泛黃,在低年級學生中這個現象更為普遍。記者詢問了一個小女孩,而她只是緊張地睜大了眼睛,一邊低下了頭,一邊抓緊了自己的新書包。隨行的大學生村官郎麗萍回答了記者的問題:“這些孩子都是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導致頭發枯黃。 ”
午飯后,志愿者隊伍拜訪了幾戶居民。在一幢磚瓦屋前,一行人停下了腳步,屋主并不在家,但是大門上貼著的一張獎狀告訴記者,這是三角小學熊洪琴同學的家。陪同的鄉領導推開了磚瓦房邊一扇不起眼的小木門,帶志愿者走進了小琴家的廚房。廚房直接建造在泥地上,靠墻搭了一個灶臺,上面放了兩口大鍋,一口鍋里有半鍋墨綠色的液體,另一口鍋里則是半鍋渾水,浸著幾副碗筷。隨行人員中有人解釋:“右邊那口鍋燒豬食,左邊那口鍋是用來煮飯的。 ”
“家里條件太差,孩子們都想住在學校里,但學校條件有限,一個宿舍9張床要睡15人,容納不了所有學生。”三角村大學生村官李西桂告訴記者,村里2400多人,只有7個大學生,“大部分人出去了,就不愿意再回來了。 ”
選擇“免費午餐”只因透明
自今年4月2日啟動以來,“免費午餐”整個執行過程公開透明,獲得了不少公益人士的贊賞。李永年告訴記者,他們已經連續3年資助兒童慈善事業,這次選擇免費午餐,最看重的就是它過程的公開透明。 “免費午餐”會要求受助學校在微博注冊賬號,每天發布賬目支出情況。
就在當日下午5點,三角小學的賬目微博 “云南水富縣兩碗鄉三角村三角小學”上,已經更新了當日的開支:“三角小學開餐了,師生共225人,大米65斤,每斤2.20元,洋芋50斤,每斤1.00元……孩子們吃得可口極了。 ”
臨別時,郎麗萍告訴記者,三角小學是昭通市第一所成功申請到“免費午餐”的學校,之后,她和她的同伴們會繼續為符合條件的學校申請“免費午餐”。
推薦閱讀
市場被廣電嫡系高度壟斷,視頻網站難過“牌照”關,因此,本想繞道前行,卻仍被廣電總局緊急叫停,PPTV想借機頂盒為電視提供互聯網視頻內容的想法就此夭折 即使打的是擦邊球,PPTV還是接到了國家廣電總局的黃牌警告。>>>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免費午餐”微博公布賬目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73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