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今天撰文稱,雖然科技市場近期非常繁榮,但與十年前的互聯網泡沫仍然存在十大差異。例如,與十年前大小互聯網公司一擲千金大辦派對相比,如今人們更加謹慎,Lady Gaga等明星很少現身硅谷派對為企業助興。
以下為文章全文:
《紐約時報》似乎意識到科技行業的泡沫跡象,所以才在上周末一口氣發表了好幾篇有關硅谷創業企業和股票分析師的文章。這些文章讀起來像是在寫1999年——超高的薪水、引人入勝的福利、瘋狂的創業激情以及數量眾多的派對。
毫無疑問,科技是一個很好的行業,尤其是在北加州。盡管表面看來與1999年有很多相似之處,但當今的情形的確今非昔比。原因如下:
1、大型投資者看重指標,而非炒作
現在的確有很多種子投資,而且多數都只是一個概念而已。不過,要吸引投資者追加1000萬或2000萬美元的投資,企業就必須要具備有說服力的指標,包括用戶、收入和增長。
但也有一個著名的例外,那就是Color。該公司的創始人在正式推出服務前就利用自己的名聲融資了4100萬美元。不過除此之外,多數獲得數百萬美元融資的公司所擁有的都不僅僅是一份商業計劃書。
你或許認為這些企業的收入和增長都不足以支撐他們的估值,但這與互聯網泡沫時期的確有很大的不同,彼時的很多企業雖然能夠獲得巨額投資,但卻從未建立真正優秀的企業。
2、繁榮主要來自私有市場
科技行業的IPO(首次公開招股)窗口并未像2009年那樣關閉——LinkedIn和Pandora紛紛上市,如果經濟狀況不至于太糟,Zynga等其他年輕科技企業也將于今年晚些時候IPO。
但多數估值達到數十億美元的科技企業仍然處于私有狀態。最著名的例子就是Facebook,該公司擁有7億用戶,今年的收入有望達到40億美元,利潤約為10億美元。
換句話說,如今的科技繁榮主要是由私有投資者推動的,他們擁有足夠的財力應對虧損,并且知道(或應當知道)對科技創業企業下注是一場賭博。而在互聯網泡沫時期,推動股價上漲的主要是公開市場的散戶。
3、受眾規模更大且更加國際化
正如Foursquare創始人丹尼斯·克羅利(Dennis Crowley)對《紐約時報》所說,如今的網民比當年多得多。
1990年代末,全球網民約為3.6億,而如今則已經超過20億。智能手機的爆炸式增長則意味著發展中國家未來幾年的網民也將大幅增長。
4、科技行業創業成本降低
克羅利還指出,現在創建一家科技企業的成本比1999年低得多。眾多云計算服務可以幫助企業減少服務器的購買成本,例如,亞馬遜網絡服務可以提供計算和存儲資源,而Twillio則可以提供電話服務。
5、一種商業模式的失敗不會帶來災難
由于創業企業的創建和運營成本降低,為他們賦予了更多的靈活性,使之在獲得巨額投資前可以嘗試不同的商業模式。很多創業企業甚至很樂于對外界表示,他們最初的商業計劃是如何失敗的。
在互聯網泡沫時期,創業企業拿到了大量資金后都開始迅速擴員,他們只有一次機會。如果通過互聯網出售寵物食品無法成功,再要展開其他的嘗試就為時已晚了。
6、多數科技巨頭的股價都很低迷
1999年的互聯網泡沫推高了多數大型科技企業的股價,估值水平甚至與創業企業相當。微軟、思科和其他科技巨頭都達到了歷史最高點。
而這一次,就連最熱門的科技巨頭蘋果的市盈率也只有14倍,谷歌約為18倍,微軟還不到9倍。
但仍然有一些例外,亞馬遜的市盈率就高達78倍,而Salesforce.com的市盈率更是達到了驚人的550倍。但從整體來看,這一次的科技行業繁榮只限于一些擁有優秀指標的創業企業,或是業績穩固且屢超預期的上市公司。
7、大企業現金充裕
大型企業都擁有巨額現金:思科和谷歌的現金儲備均超過300億美元,微軟超過500億美元,而蘋果更是高達700億美元。在所有這些企業中,只有谷歌展開了大規模并購。而上一次,微軟和思科都在“四處撒錢”。
由于企業持續積累現金,加之IPO進程放緩,導致創業企業的退出機會減少,這就迫使他們不得不打造實實在在的業務。
8、宏觀經濟惡化
美國失業率保持在9%以上,硅谷地區甚至超過12%——盡管軟件工程師非常吃香。這有可能導致美國經濟陷入二次衰退。
由于開支減少和儲蓄增加,只有能夠創造可觀價值的創業企業才能夠吸引真正的客戶并賺到真金白銀,而這恰恰是當今的投資者所看重的。
9、舊金山房地產市場遠低于巔峰時期
據《紐約時報》報道,硅谷小城帕洛阿爾托過去6個月的房屋均價上漲了50%,達到120萬美元。但這一統計數據僅來自于一家房地產網站,而且與其他一些信息源存在不小的差距。
根據更為權威的Case-Schiller房價指數顯示,舊金山的房地產價格較去年6月的小高峰有所下滑,而且也低于2008年10月的水平,但較2009年5月的低谷上漲了12%。這里的情況好于多數美國城市,但遠未達到1995年至2000年的水平,當時的房價5年間翻了一番。
10、派對并不奢華
硅谷的派對的確很多,除了午餐派對和融資派對,甚至還有專門為了慶祝商業模式轉型而舉行的派對。但與互聯網泡沫時期創業企業一擲千金的情形大不相同,很少有企業花巨資邀請明星助興。等到我們發現Lady Gaga也開始出席午餐派對時,泡沫或許就真的來了。
今后是否會出現新一輪泡沫?肯定會。
去年的科技市場繁榮或許無法與1999年相提并論,但卻與1995年非常相似。或許4年后將有很多企業僅憑著幾張幻燈片就能上市。
但現在距離這種情況還很遙遠,而相比于1990年代,如今的投資者、分析師和創業企業高管都更為謹慎且更有見識。
另外,特定資產領域的泡沫通常都只會發生一次,畢竟,郁金香泡沫只有一次,而日本的房地產泡沫也從未回歸到1990年代早期的峰值水平。無論下一次泡沫是什么,恐怕都會在別處。
推薦閱讀
周鴻祎表示,互聯網企業還很年輕,企業家門也沒有太多時間參加慈善和公益性活動,但企業的責任應該體現在產品和服務中。“企業家不能空談公益,應該首先為用戶創造價值。” 8月23日消息,360董事長周鴻祎在第十屆中國>>>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6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