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空中國正在上演,這是一場精心的布局。那么在做空的背后,誰在充當著大眾催眠師的角色?近來,做空在北美通過反向收購上市的中國概念股的系列事件在市場上引起強烈震動。對沖基金、市場分析師和律師輪番上陣,編織了一張利益網絡,共同做空中國概念股。慣用手法即拋出這些上市公司的分析報告,披露可能存在的問題,然后在隨之而來的股價大跳水之時“收割麥田”。
2011年6月,以“渾水”公司為首的多家對沖基金,對多倫多證交所上市的中國公司嘉漢林業實施了比例高達35%的大規模做空布局。做空報告發布當日,恐慌一幕隨即出現,嘉漢股價隨即跳水64%。截至6月21日收盤,嘉漢股價從做空報告發布當日每股18.21加元降至每股1.44加元,累計暴跌92%。此前,其他一些被做空的中國概念股也未能幸免于難,有的股價跌至不足做空前的一半,有的甚至退市,隨即引發整體中國概念股在華爾街股市遇冷。最令人擔憂的是,手握空單的投資者有理由期望中國概念股的問題愈演愈烈,中國概念股整體也因為部分中國公司的欺詐行為而被打上造假的疑問,而由此引發的負面想象力對欲赴海外上市和融資的其他中國企業的影響也極為深遠。
做空威力如此之大。那么,什么是做空呢?簡單地說,即從市場借進股票先行賣出,然后在股價下跌時買回,再附以一定形式的回報歸還給借出者,利用價格波動(下跌)產生的價差來盈利。在金融市場上,對沖基金經常利用期權合約等金融衍生工具,配以復雜的組合設計,最大程度地使用信貸資本,以交易金額的較低比例作為交易權利金,利用股票等基礎金融產品的市場價格波動來實現套利。
在眾多投資案例中,對沖基金無不是在引發金融市場價格波動之時,甚至是在引發金融和實體經濟破壞之時,市場才向對沖基金期望的方向持續波動。被瞄準的市場被破壞地愈嚴重,對沖基金就愈有利,最終促成對沖基金與市場之間的財富再分配。市場大幅波動之時,就是對沖基金耐心等待之后可以大展身手之時,因為市場的損失就是對沖基金的盈利。賣空本身以及借貸融資產生的“杠桿效應”,使對沖基金的投資收益成杠桿倍數放大,同樣也使風險和損失成杠桿倍數放大直至基金關閉。衍生工具與基礎工具之間的價格聯動,導致基礎金融產品價格的輕微變動,就會帶來金融衍生工具價格的巨大變動,從而帶來投資的巨贏或巨虧。因此,市場價格波動的趨勢,決定了交易的盈虧,無疑也成了對沖基金的命脈。
精密布局的做空機制
為贏得巨額收益,對沖基金在做空前總會針對市場進行周密測算,并進行投資工具的優化組合。然而,由于影響市場的主、客觀能因眾多紛呈,再好的預測和投資工具組合也無法確保萬無一失。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影響市場以使股票價格朝著有利的方向波動,則成為對沖基金規避巨額損失的本能選擇。
只要最大限度地影響大眾投資群體對市場趨勢的判斷和跟從,就能最大限度地影響市場波動的趨勢。大眾投資群體對金融工具及其操作方法掌握不足,并且對市場本身及其所投資對象更知之甚少,緊隨市場趨勢(從眾)理所當然地成為大眾投資群體所認為的最安全、最聰明選擇,市場則被看成是最能或最終能客觀反映真實價值的稱重器。但這是個錯覺,就猶如鴕鳥把頭埋藏在沙子里一樣。讓我們來看看,對沖基金如何進行精密布局?
對沖基金對目標企業實施大規模做空,然后發布市場研究報告,以利己的引導性輿論(市場暗示)刺激大眾投資群體的想象力,并利用這種想象力在大眾群體中進一步的傳播和放大,促使大眾投資群體不約而同地實施交易活動。當交易量達到一定規模之時,隨之增加的系統動量,就會持續推動價格走向,使得對沖基金伺機從價格波動的趨勢中牟取暴利。
然而,為大眾投資群體所忽略的是,市場情緒總是被難以了解的隱秘力量所影響、所操縱。這種隱秘力量就是利用大眾總是對市場信號充滿了無窮的想象力,操縱了大眾群體心理,從而操縱了市場情緒;市場情緒的波動,反過來進一步刺激大眾的想象力,最終使大眾投資群體被這種隱秘力量所牽引而不自知,從而成為任人擺布的“牽線木偶”。
無意識屈從市場暗示
顯然,當刺激大眾投資群體想象力的力量足夠大時,就會影響市場在特定時間內朝著有利于操縱者的方向波動。那么,這種能夠影響大眾投資群體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呢?答案是大眾投資群體“對市場暗示的無意識屈從”。
面對信息的極端不對稱,而又無從判斷企業的真實價值并無法應對復雜多變的市場,大眾投資群體對暗示會產生本能的反應,暗示會替代自我意識,從而喪失作為一個理智人應有的意識,而對導致喪失自我意識的暗示惟命是從,使無意識的屈從即刻成為現實。這種會徹底征服大眾投資群體心理的暗示力量,在群體中極具傳染力,從而形成非理性行為在群體中的自動放大,使大眾投資群體毫無意識地將暗示轉化為一致性行動而慷慨赴“義”。
然而,影響大眾投資群體對市場波動的想象力并非暗示信息本身,而是它發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市場操縱者對可引發暗示的信息進行濃縮加工,形成令人瞠目結舌的驚人形象,通過媒體發布研究報告,激發大眾投資群體對市場波動方向的強烈想象力,將一個形象化的概念注入大眾投資群體心智,并借助暗示力量在群體中的擴散和自動放大,使暗示替代理性,進而控制市場的主導輿論,最終將市場朝著所期望的方向推動。
最近“渾水”做空中國概念股事件,正是以在北美上市的中國概念股公司的“虛增收入”和“合同不實”等可引發暗示的財務、運營等信息為基礎,通過公布市場分析報告,在大眾心智中塑造了中國概念股“造假”和“欺詐”的形象。由此,大眾敏銳地聯想到消退不久的、由于多方參與者操縱和欺詐而令整個市場損失慘重的金融風暴,恐慌迅速萌生并蔓延,很簡單,在大眾心中,欺詐就意味著損失。既然當前事件真假難辨亦或無法分辨真假及其事態嚴重性(可謂“渾水”),那么,躲避風險的心理傾向會使大眾在沒有和無法徹查真相之時,對中國概念股退避三舍而大量拋售股票,結果使市場價格迅速朝有利于事件始作俑者的方向波動(可謂“摸魚”)。
完全融入這個投資群體的人,無論男女,無論生活方式差別,無論職業差異,無論智商高低,在來自于市場趨勢的暗示或無法明晰原因的影響下,會逐漸進入一種“特殊的存在狀態”,就好像催眠師在患者面前晃動水晶球——產生群體催眠力量的市場暗示,群體人逐漸陷入極度“無意識深淵狀態”,大腦知性活動被抑制,正常的思維活動被麻痹,而完全聽命于暗示,成為受暗示隨意支配的無意識活動的奴隸。
在這種“機械狀態”下,群體人喪失行為辨別和自控能力,導致自己作為獨立人時所無法想象的任何行動,抗拒這種“非理性沖動”的意識和能力已經蕩然無存。而深知并抗拒這其中蘊藏著隱秘力量和巨大風險的人,鳳毛麟角,并且,哪怕是他們最為嚴厲的明確告誡都被置若罔聞,甚至被認定為精神病患者,需要接受心理醫療。沒錯,群體的“法”不責眾此刻戰勝了理性。
于是,這種凌駕于群體意識之上的“暗示”,就成為操縱大眾投資群體心理和行為的強大力量;又由于這種暗示在群體中極具“傳染性”,使大眾群體成為隱秘力量可操縱的棋子。那種不為大眾充分了解的“隱秘力量”,恰恰就是運用這種群體“無意識”操縱了大眾群體的心理及其投資行為而牟利。
企業如何應對
通過掌握大眾群體心理來實現做空給所涉及的企業造成了難以衡量的影響。那么,企業該怎么做呢?首先,要認清和掌握市場的運作機制,以長期眼光構造和運營企業。研究客戶群體心智,考察市場競爭形態,識別客戶群體心智中所未滿足的空缺位置,并為產品、服務品牌創建一個價值獨特、極具吸引力的戰略定位。緊密圍繞戰略定位,構建和持續優化運營體系,推動企業和品牌的穩步成長壯大,使品牌成為品類的代表,將公司塑造成為深具內在價值的企業,經得起市場的考驗,并為大眾投資群體所識別和持續追捧。
其次,緊密圍繞戰略定位,構建和維護與之匹配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建立企業風險管控機制,規范和持續強化企業運營行為。這在確保企業的運營和管理活動與其戰略定位協同一致的同時,可隔斷對企業造成傷害的暗示信息滋生的環境,從而避免滋生為隱秘力量所操縱利用的財務、運營等問題,并確保與市場建立一個信息傳遞和溝通的良性渠道。
再次,對于矢志上市的企業,在歷經多輪的風投、私募融資之后,還應結合企業和市場的態勢,審慎決策上市時機。不明就里的匆忙上陣,非但無法在市場上真實反映和提升企業的內在價值,還會給企業帶來不可預測和無法彌補的損傷。
總之,企業家要掌握市場運行的真正機制,就要跳出群體心理的困境,做與眾不同的企業運營者。同時,也要掌握群體心理,確保企業不被市場先生的情緒漩渦牽鼻子走,在市場的愚蠢面前防微杜漸,規避市場風險;更要善用群體心理,對市場先生的愚蠢表現,要么完全忽略,要么充分利用而為企業創造機會。
在沖動多變的市場面前,大眾投資群體猶如羊群任人宰割,其猶如牽線木偶的無意識情緒又反過來進一步加劇市場的漩渦。視角改變命運。既然有人在充當大眾催眠師,那么,若對群體心理和行為聞而不顧,做企業、做投資都將無以為報。
推薦閱讀
網絡的方便及迅速當然也為尼爾森帶了一些新的問題。ErichMarx表示,當客戶在Facebook留言時,代表著尼爾森Facebook的26萬名粉絲都會看到這則信息,迫使他們必須妥善處理。 7月3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由于消費者獲>>>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做空中國概念股:精心布下的一個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11230/188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