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商議在電影行業如何重新劃分蛋糕的座談會,最終不歡而散。
8月中旬,國家版權局法規司相關人士集結了華誼兄弟等多家影視制片方、編劇委員會、導演委員會和電影著作權協會(下稱影著協)等在內的多方代表,共同討論新近公布的《著作權法》修改草案。
這場20多人的座談會開了三個小時,爭議的焦點只有一個:二次獲酬權。《著作權法》修改草案第二稿中擬定:“原作作者、編劇、導演、作詞、作曲作者有權就他人使用視聽作品獲得合理報酬”。
這項被行業稱為“二次獲酬權”的修改,自公布以來就引發了影視界的軒然大波。其爭議背后,是影視行業各方利益群對于未來利益空間的爭奪。
在好萊塢電影的收入體系中,來自票房的收入只占到其電影收入的30%,更多收入是靠版權銷售的衍生品。
為了在未來圍繞版權的爭奪中更有話語權,編劇委員會和導演委員會在這次座談會上全力擁護“二次獲酬權”,而聲音的另一個集中方——制片公司的代表則認為“二次獲酬權”不利于激勵資本進入影視產業。
“大家爭論的焦點之一在于創作者個人二次酬勞,是法定還是協商的問題上,制片方就認為是協商的,版權局的領導認為是法定的,部分編劇和導演也維護這個。但是我們反對,這個不應該是法律規定。”華誼兄弟董事兼副總經理兼董事會秘書胡明稱。
胡明坦言,付二次報酬不是不可以,但前提是你要和投資人共同承擔風險。最近幾年,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非誠勿擾》等作品,他都能拿到二次報酬。“那是因為馮小剛也是影片的投資人之一,前期酬勞拿得很少。但很多導演不愿意這么干,他們希望能一次性支付報酬。”她說。“修改案出來之前,我們真是一點都不知道”,一位與會的制片公司人士稱,他和很多制片同行都是在今年3月31日《著作權法》修改草案正式公布時才知道這件事。在看到草案全文后,公司第一時間就按照版權局留下的郵箱地址發去了意見郵件,但據他說還沒等來回復,7月公示的草案第二稿中就已徹底肯定“二次獲酬權”的地位。
當天的座談會上,一個以往很少引人關注的著作權管理機構——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也提出建議,由協會統一管理所有電影版權。此言一出,立即遭到其他參會者的集體反對。
成立于2010年4月的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是由中國電影作品著作權人自愿組成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按照影著協網站的說明,電影作品權利人自己難以有效行使的權利,均可委托中國電影著作權協會進行集體管理。
“影著協希望推進實行電影著作權集體管理。”某影視公司法務部總監表示,之前協會曾三番五次找到自己公司,提及公司將旗下電影交給協會代理銷售,因為該影視公司自身有渠道,所以并沒有委托協會銷售。
不少制片人認為,影著協應該想“仿效”音著協。當年,在音著協的倡導下,很多詞曲創作者將自己的版權交給音著協打理,由音著協收到版權費后再轉交給著作權人。但這一運作并不理想。有音樂人指責其運作財務不透明,認為音著協從中謀取了利益。
長年服務于影視文化領域的北京雨仁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武惠忠提出,目前“二次獲酬權”確實存在大量解讀爭議和不易執行性。比如誰來支付報酬?還有原作作者、編劇、導演、作詞、作曲作者、主要演員分別如何界定?燈光、剪輯、特技等工作人員是否也能要求報酬?
這些問題不僅制片方難以解決,各類主創也會深陷其中,只能依賴導演協會、編劇協會以及著作權協會等行業機構集中管理,而集中管理在他看來會令剛剛起步的影視文化產業失去活力。
推薦閱讀
我們認為,可能出現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融資模式,稱為“互聯網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模式有三個核心部分:支付方式、信息處理和資源配置。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科>>>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多方代表激辯影視劇二次獲酬權是否入法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20201/115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