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股市持續低迷,VC/PE市場延續了去年下半年以來的疲軟態勢,募資、投資、退出等環節均陷入低谷,人心渙散,企業風雨飄搖。
據滬市、深市公告粗略統計,截至目前,年內共有1873名上市公司高管從上市公司辭職,遠遠超過去年全年辭職高管數(去年全年1307名高管辭職)。
悲觀情緒繼續蔓延,越來越多的電商知名企業CEO接連“被下課”。拉手網創始人吳波已離職CEO職位;尊酷網董事長兼CEO侯煜疆被董事會辭退;攜程重歸“梁建章時代”,其CEO范敏或被架空;蘇寧易購前總經理凌國勝的職務被李斌接替……黎明總會在血色中出現,在市場競爭的慘烈廝殺中,企業以及企業的掌舵者已不可能獨善其身。
如何換個步伐前進?哪個企業家可以總是幸運的?南方都市報專訪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張燕教授,從宏觀環境到公司治理結構幾方面進行點評。
中國上市公司CEO年更換率達22%
企業就像人一樣,總是需要不斷成長,成長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會發生改變。這是一條無須證明的公理。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如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所需的管理者自然也有所不同,當CEO或董事長發生變動時,其實也是在向外界釋放企業“謀變求發展”的信號。
從1997年到2010年,我對中國上市公司數據進行追蹤調查,發現上市公司的CEO、董事長的任職期限越來越短,替換速度越來越快,而且“被去職”的概率越來越高。據統計,美國標準普爾500強公司每年有8.8%的公司更換CEO。具體到中國市場,深市、滬市上市公司中,每年有22%的公司更換了CEO,18%的公司更換了董事長。中國企業掌舵者的替換速度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近期,電商企業的CEO接連“被下課”,企業刮起“換帥”風暴,一個個鮮活個案早已發展成一種現象,剖析“CEO被下課”這個現象,不能忽視中國產業超高速發展,企業成長速度迅速加快,人才替換加快的基本面;不能忽視中國在參與全球化競爭的進程中,企業要與國際接軌,商業模式、技術力量等企業發展要素日新月異(尤其是電商、網絡行業),CEO個體壓力空前強大的基本面;不能忽視國內機構投資者越來越強勢的基本面。
都是“業績不佳”惹的禍?
對于CEO離職的原因說明,大多企業語焉不詳,最受廣泛認可的具體原因通常是“業績不佳”。現代企業很看重業績,這種“業績管理理論”靠數據說話,貌似很理性、公正,實則不然。要知道,對于電商、互聯網等新興科技行業來說,業績考核的標準往往不是營業收入、利潤率等,而是市場份額、用戶規模等等的增長趨勢,以及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與(他人)不可復制性。。對這些業績指標的評價,有很強的主觀性。
企業發展歷程中,會犯錯誤,會進入迷茫期,卻很難說清楚是“為什么”。于是,不難發現,很多公司的人事變遷背后,其實都會有派系權力斗爭的影子。于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出現了:“業績不佳”總得有個說法,總得有人出來承擔責任。而好多CEO既是企業所有者,又是企業領導者,可以通過股權占有來保障自己的地位和話語權,這時他就會去找個“替罪羊”,讓二把手去職,為自己“爭取扭轉乾坤”的時間。當然,也有另一種“截然相反”的局面出現。根基厚實的CFO或企業二把手會以“業績不佳”為由,趁機“逼宮”,要求CEO或企業一把手讓位,自己取而代之。
真正影響企業運營業績的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團隊。只不過,獲得短暫成功的企業家容易被媒體神化,繼而在“個人光環下越陷越深”。
企業要留“備用胎”
企業的核心其實就是企業本身,而不是資本、企業家等生產要素。對于企業運營管理來說,任何一個決策,包括CEO的去留,都是“有好有壞,有風險有收益”的悖論抉擇。
這樣,企業就要有一種處理沖突的機制,能讓沖突和博弈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既能用其能量,又能遏制其破壞力,避免其擴大和升級。具體到公司治理,企業應該建立“接班人”機制,不僅僅是CEO等領導職位,重要部門的管理職位都得留有“備用胎”,培養合適接班人,以免CEO一朝離職,企業組織架構隨之瓦解。
老子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看似消極,實則積極。
口述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張燕
此前任職于美國萊斯大學瓊斯商學院,研究領域包括C EO的繼任與免職;高層領導力和公司治理等。
推薦閱讀
劉步塵也認為,本輪價格大戰,本來只是京東單挑蘇寧易購,國美商城可以說是主動“引火上身”宣戰的,此舉令其成功躋身“三大電商”之位,反觀其他對手諸如易訊等,則徹底被邊緣化,“價格大戰”聲勢之威不可小視。 觀>>>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中國上市公司CEO年更換率達22% 都是業績不佳惹的禍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20201/115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