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稱,百度3名員工因參與“有償刪帖”被警方以“涉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刑事拘留。據悉,目前該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中,未來不排除會有更多的公司牽涉其中。
從去年4月開始,國家有關部門曾聯合開展為期兩個月的專項整治行動,包括“刪帖公司”在內的一大批從事非法網絡公關活動的公司被關閉。
所謂“有償刪帖”,就是網絡公關公司通過買通國內各大網站編輯和版主,有償為客戶刪除為其帶來不利影響的新聞和言論。一般來說,網站編輯和版主都有內容的發布和刪除權,公關公司操控他們來達到阻止某類信息擴散的目的。大家熟知的“三鹿毒奶粉”、“豐田門”等事件在媒體曝光之初都曾有這類公關公司的介入。為了盈利,有些公關公司甚至還上演“賊喊捉賊”的好戲,先發帖“抹黑”,而后收錢刪帖“除黑”。有網站編輯甚至公開抱怨,每天都要忍受網絡公關公司的“騷擾”。
在互聯網時代,“發帖”和“刪帖”的操作都是網民的基本技能。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自媒體的興盛讓個人的“聲音”得以更加有效地傳播,在這個輿論平臺上,真相與虛假交織,美善與丑惡并存。你可以潔身自好,卻管不住他人的“嘴”。個人、企業甚至個別地方政府,為了減少網絡上負面帖子帶來的影響,不惜花費重金刪帖。“刪帖”可以“有償”,一門生意因之風生水起。
據了解,“刪帖”的價格與網站的知名度以及刪除的時間快慢有關,低的幾百元,高的上萬元。權威報告顯示,目前國內網絡公關整體市場規模已超過10億元人民幣,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有償刪帖”服務。而在每年的“3·15”前夕,此類服務需求往往會達到一年中的峰值。
在業內人士看來,收費刪帖既上不了臺面,也違反法律,有悖職業道德。這實際上是一種“網絡賄賂”和“網絡腐敗”。它侵害了普通網民的知情權與表達自由,也使得整個互聯網上信息的公信力大受影響。
其實,刪帖可以無償。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很多網站也確實提供了正常刪帖的渠道。以新浪為例,如果需要撤銷新聞稿件,原創紙媒等可通過傳真發撤稿函,經新浪審核后刪除,且不收費。而對于網絡社區、論壇等網站來說,刪帖流程也與上面所述大致相仿,由當事人提供證據,網站審核,最后刪除。
不過,對于被侵害者來說,既然刪帖可以無償,“破財消災”似乎并非最佳選擇。問題是,當你的撤稿函經過層層遞交,最終審核通過并刪帖時,事態或許已發展到失控的地步。如果運氣不好,這些不實信息被多家網站瘋狂轉載,你不得不逐一提出刪帖申請。這期間的時間和費用成本又該由誰來承擔呢?
推薦理由:
網絡“有償刪帖”已經成了行業內的潛規則,并形成一條巨大的產業鏈。其實,跟“網絡水軍”、“網絡打手”、“灌水公司”一樣,“有償刪帖”是整個互聯網生態環境中病態的一部分。眾所周知,互聯網的真正要義是開放與分享。“有償刪帖”之所以遭人詬病,是因為它通過不正當的利益輸送,人為控制信息傳播甚至輿論導向。違反了最基本的網絡與社會的行為準則。要想治愈這一頑疾,光靠行業自律是不行的,監管必須跟上。
推薦閱讀
在一個初級市場中,價格戰既是一種營銷手段,也是一種市場策略,不存在低劣不低劣的問題。但它同樣有一定的規則和技巧,不是簡單的斗狠,要尊重起碼的合理性和誠信,否則一場價格戰結束之后,不僅各方傷痕累累,企業>>>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guandian/yejie/20120330/117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