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4日,兩位在科學技術領域功勛卓著的老人獲得了中國科技界的最高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這兩位老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謝家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良鏞。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親自為他們頒獎。
國家最高科技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獲獎者必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獲獎者的獎金額為500萬元人民幣。
截至目前,國家最高科技獎自2000年設立以來,已有20位科學家榮膺這一獎項,他們是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吳孟超、葉篤正、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王忠誠、徐光憲、孫家棟、谷超豪、師昌緒、王振義、謝家麟、吳良鏞。
謝家麟:沒有終點的旅程
謝家麟,1920年8月出生,加速器物理及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半個多世紀以來,謝家麟的名字始終和一系列粒子加速器連在一起。
他曾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臺以高能量電子束治療腫瘤的醫用加速器、中國第一臺高能電子直線加速器、中國第一臺對撞機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亞洲第一臺產生遠紅外自由電子激光的北京自由電子激光裝置,以及新型電子直線加速器等多項站在世界前沿的項目。
其中,兩項是世界首創,三項填補了國內重要空白。
謝家麟1943年畢業于燕京大學物理系,1948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獲碩士學位。
1951年謝家麟獲得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后歸國受阻,重返美國時寫了這樣一首小詩:峭壁夾江一怒流,小舟浮水似奔牛。黃河橫渡混相似,故國山河入夢游。
1952年,謝家麟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微波與高能物理實驗室曾領命進行醫用加速器的研制,研制一種特殊的電子直線加速器,用它產生的高能量的電子束流,打入人體內部殺死那里的腫瘤細胞,治療癌癥。
1955年,謝家麟回國。面對“一窮二白”的科研條件,他是在極端落后的條件下,研制世界上最先進的前沿科技裝置。他的第一個目標是建造一臺可向高能發展的電子直線加速器。
正負電子對撞機是世界高能加速器的一次革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難度非常大。由謝家麟帶領的團隊,最終克服了一個個難關。1988年10月,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實現對撞,被視為中國科技發展史中的一個有重要國際影響的里程碑。
“做研究工作的最大動力是強烈的興趣,書本知識加上實際經驗是創新基礎,科研的敵人是淺嘗輒止知難而退。”謝家麟說。
當被問及走過91年,有沒有什么最值得自己自豪的事情時,謝家麟院士笑道:“我就是膽子大,什么都不怕!”
謝家麟曾寫過一本名為《沒有終點的旅程》的自傳。在該書開篇的自序中,他這樣寫道:“在人生旅途到站之前,覺得有責任把自己的足跡記錄下來,這些可以作為他們人生道路的參考,或許可以增添他們前進的信心和勇氣。”“年齡高的科技工作者,從科技發展前途出發,要主動讓路給青年工作者,讓他們來挑大梁,當好他們的顧問。”
吳良鏞:創建中國的人居環境
“探索中國人如何能有一個更好的居住環境,更好地生活、學習、研究和工作——這是我莊嚴的責任,也是應盡的義務。”說這番話的,是我國著名的建筑與城鄉規劃學家、教育家、兩院院士吳良鏞。
很難想象,他是一位年近90、中風癒后的老人。
“我為什么要選擇學建筑呢?這與早年的經歷有關。”吳良鏞告訴記者,1940年7月的一天,他剛在重慶合川二中參加完中學統考,日本的轟炸機就來了。一時間地動山搖,瓦礫遍地……
三天后,他懷著“從事建筑行業、立志修整城鄉”,揮手作別合川,走進了中央大學建筑系。
1948年夏,吳良鏞赴美國匡溪藝術學院建筑與城市設計系深造,在著名建筑師沙里寧的指導下,探究中西交匯、古今結合的建筑新路。
1950年,吳良鏞回國,執教清華,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設計與城鄉規劃之路,并創建了人居環境科學。
1987年,他正式提出“廣義建筑學”的概念,并在1989年9月出版的同名專著里,將建筑從單純的“房子”概念走向“聚落”的概念。
1993年,他領銜公開提出“人居環境學”的設想。
1999年,在北京舉行的世界建筑師大會上,他負責起草了《北京憲章》……
作為建筑和規劃大師,吳良鏞一直堅信城市規劃和建筑學是致用之學,而他的敢于直言也是出了名的。
他指出有些城市呈現出不健康的規劃格局:好的拆了,爛的更爛,古城毀損,新的凌亂。
他厭煩“打造××名城”的說法,質問“城市能像一個金屬器皿任人隨心所欲地打造嗎?”
他以北京王府井大街北口為例。中國美術館的形態是“立正”,路口東北側的民航信息大廈的形態是“稍息”,這兩幢建筑都是坐北朝南,可是路口東南角的華僑大廈卻是坐東朝西,來了個“向左轉”,把美術館和民航大樓撇在一旁,顯得很不禮貌。
他提醒北京有可能成為“二手貨城市”,他痛惜北京舊城以剃光頭的速度和方式進行改造,“已經像一個瘌痢頭”,“出現一片片‘平庸的建筑’和‘平庸的街區’”。他還痛陳“北京畸形建筑是時代傷疤”。
吳良鏞認為,人居環境科學要關注民生;要珍惜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
他倡導鄉土建筑要現代化,現代建筑要地區化,實現兩者的殊途同歸。“科學和藝術在建筑上應是統一的,21世紀建筑需要科學的拓展,也需要藝術的創造。藝術追求的高低、文野、功力等一經比較即可顯現,這是我們的建筑師必須補上的課。”吳良鏞說。
推薦閱讀
>>>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2011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謝家麟、吳良鏞: 沒有終點的旅程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215/31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