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金融危機,外資行在中國的業績開始猛升。在星展中國宣布內地凈利潤翻倍增長后,另一家新加坡外資行華僑銀行23日表示,華僑銀行(中國)2011年稅前利潤約4.5億元人民幣,較2011年度增幅超過3倍,為歷年來最好業績;總資產規模520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增長54%。
“這有2010年基數較低的客觀原因,但不可否認,去年外資行確實全面大翻身。”一家外資法人行內部人士評論。
華僑銀行中國首席執行官梁煒寧表示,業績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去年中國整體經濟環境對外資行運營非常有利,同時他們采取了大中華區業務聯動的策略,對業績貢獻較大。
目前華僑中國存貸比已達標,不過梁透露,今年將申請發行人民幣債券。
超3倍增長
2011年初,外資行對內地盈利前景還略感擔憂,一方面是經濟環境存在不確定性,另一方面則是必須在2011年底存貸比滿足75%以下的監管要求,這勢必使得外資行加大吸收存款力度、放慢信貸投放速度,導致銀行運營成本加大,凈息差收入承壓。
不過,宏觀環境的變化,卻讓外資行抓住了機會。
華僑中國業績顯示,該行2011年凈利首次突破億元,約3.4億元人民幣。主要驅動因素是快速增長的存款量和凈息差收入。
受益于中國等市場的貢獻,華僑銀行集團23日公布的年報顯示, 華僑銀行集團全年凈利增長3%,達23.12億元新幣(約合115.88億元人民幣)。去年第四季度凈利5.94億元新幣(約合29.77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同期的5.05億新幣有所增加。
同時記者從上海銀監局獲悉,在滬外資法人銀行2011年整體經營狀況得到大幅提升,資產規模超千億的銀行增至5家,盈利水平較2010年也有大幅增長。
另一位外資行中國公司高管表示,業績回升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機負面影響逐步褪去,外資行的主要客戶群體外資企業信貸需求逐步回升,同時外資行開始本土化,開拓內地大型中資企業市場。
“我們去年成立大中華地區的智囊團,采取了大中華區聯動業務策略,類似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和中資企業走出去、外資企業走進來業務成為我們重點開拓領域,這發揮了我們的強項。”梁說。
同時在個人銀行領域,梁表示,華僑銀行(中國)先后在重慶、青島及上海新開3家分支機構,使得在中國8個城市中的總網點達到16家。這一系列動作對增加客戶增加資產具有重大意義。
“我們在不同產品和銷售平臺及客戶群體之間系統地建立了財富管理能力,其中包括保險、基金管理、股票經紀、資金業務以及私人銀行業務等。”她稱。
上述外資行高管則進一步分析,多數外資行去年在存款業務上壓力較大,為達到存貸比75%以下的要求,甚至不惜通過吸收成本較高的保險公司大額協議存款來補充流動性。但去年信貸額度緊張,銀行發放的信貸利率普遍大幅上浮,存貸差反而不斷擴大,這正是帶動業績發展的強勁動力之一。
計劃發人民幣債
雖然去年業績發展迅速,但華僑中國表示,該行已滿足75%的存貸比要求。梁煒寧表示,吸收存款是該行去年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去年存款總量增長69%,客戶總數上升53%。貸款增長速度亦達到雙位數。
她還透露,今年華僑銀行計劃發行人民幣債券,相關工作正在推進中,但她未透露擬發債規模和時間。此前星展中國也對外表示,今年將發行10-20億元人民幣債券。
一般而言,人民幣債券期限長達2-3年,如果發行利率合適,對于外資行的資產期限匹配增加流動性有很大幫助。
近兩年存款市場競爭激烈,對銀行業流動性管理帶來挑戰。上海銀監局數據顯示,為了確保外資行存貸比達標,在滬外資法人銀行于2011年初制定了存貸比達標計劃,截至2011年末,在滬外資法人銀行整體存貸比水平已降至70%以下,同時,所有在滬外資法人銀行在2011年12月31日前均實現存貸比達標。去年末,達標壓力較大的幾家銀行,通過加大存款吸收力度和貸款速度控制,最終過關。
目前,上海銀監局正在督促外資行落實以月度日均存貸比為基礎的內部監測和考核機制,通過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分幣種管理、到期日管理、客戶集中度管理等手段進行存貸比管理。
而銀監會近日召開的2012年全國外資銀行監管工作會議上,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表示,今年,無論是國際經濟形勢還是國內經濟形勢都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國際經濟金融動蕩及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一些風險因素,對外資銀行的影響不容忽視。
“我們現在已在進行日均存貸比考核。”但梁表示,發債并非是因為該行流動性緊張,而是為了積極參與到中國的債券市場,目前外資行只能參與債券交易,大多數還不能參與人民幣債券的承銷工作。
推薦閱讀
這不是第一例,也不是最后一例。日前,南京市鼓樓區政府通過長安信托,向財政給養的事業單位在職人員定向發行一款信托產品,預期稅后收益10%,資金用于公共事業建設。對此,該區一位財政人士表示:也有別的地區有同類>>>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擬發行人民幣債券 華僑(中國)盈利超3倍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224/34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