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與中國的國務院研究中心聯合課題組所發布的《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高收入社會》中預測,到2030年,國有企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份額可能將從目前的27%下降到2030年10%左右。
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昨日在發布該報告時表示,中國需要進一步重組國有企業部門,拆除競爭性行業中壟斷和寡頭壟斷企業,在必須實行壟斷的領域中引入必要的監督,以確保市場力量不被濫用,亦不會成為對經濟的拖累,此外,還需降低所有企業的進入和退出壁壘。
最棘手的是政府干預
這份聯合報告認為,在中國的行政壟斷和競爭的形式中最棘手的是政府干預,特別是政府必須絕對控股的七大行業、國有經濟對基礎性和支柱產業領域的重要骨干企業的名單給予了國有企業在某些領域的獨占或特權。
佐利克表示:“特別是(但不僅僅是)國有和非國有企業(包括私人)之間,在‘戰略’和‘支柱’這些競爭一直受到削弱的產業間,競爭的核心要素將進一步增加;與此同時,也需要重新定于國有資本,并推行國有資本的證券化和國有資本交易,而國有資本應僅被用在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方面。”
但這份聯合報告也在肯定中國存在電力等自然壟斷的合理性。佐利克建議,中國可以在少數“自然壟斷”行業保留進入壁壘,但其中占主導地位的供應商,無論它們是國有或私營,必須受到有效的監管。到2030年,中國的大型企業,包括私營和數量已經減少的國有企業,必須具備現代化的公司治理以及可以決定重要戰略事項的專業委員會。
報告同時建議中國進一步提高國有資產收益的比例,在規模較小和較大公司之間、在國有和非國有公司之間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在關鍵的準入問題上都要進行更多投入。
這份聯合報告顯示,未來中國政府可以復審現行的職能和職責,讓國資委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保持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上,剝離一定的行政功能,并同大多數經合組織國家一樣讓其他政府部門履行落實和執行競爭政策的職能。
上述報告建議,國企決策、調控和監管職能最好分離,分別由一個單一機構負責。
但相關專家對記者表示,目前國務院國資委已經是政府特設機構,如何讓國資委還原為干凈的出資人還需要政府在更高層面的頂層設計。
反壟斷不等于反國企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瑞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份報告有一些合理的地方,比如強調了對國有企業的監管,對于國有資產改革的推進,但提出通過國有企業重組搞大規模的非國有化,仍需要警惕,當前的國有企業確實要做結構性的調整,但不可能做大規模的退出,以往造成國有企業退出的國企與市場經濟不適應的問題其實已經解決。
比如在中國競爭激烈的水泥行業中,央企中國建材集團就通過競爭崛起,利用與民營企業聯合重組打造了南方水泥、北方水泥等公司,實現了共贏,目前該集團的國有股本比例已經下降到40%左右。
劉瑞表示:“國有企業發展的事實已經證明,一是國企的產權可以實現清晰,二是國有企業的內部治理能夠復制現代公司治理模式,既然有了事實依據,關于國企是否應退出的問題在理論層面也就自然解決了。”
劉瑞表示,社會關注壟斷問題,但反壟斷不等于是反國企,私營企業在一些行業中也形成了壟斷地位,如索尼、三星、微軟等大公司在它的行業內部壟斷程度較國企更高;反壟斷中行政壟斷和自然壟斷也應區分開來,同時反壟斷要從增加自身經濟實力而不是削弱的角度實施,如果我們自己通過反壟斷把剛剛成長起來的企業搞掉的話,中國的產業將永遠地處于外資的陰影下和產業鏈的低端,要分清楚壟斷和規模經濟的問題;最后反壟斷必須要成立一個公平委員會,國家反壟斷機構不能政府意味太濃。
而對于國企的管控,劉瑞建議,現在要防止的是國企像私企一樣唯利是圖,要引入企業社會責任的硬指標去約束國企,同時國企中上市的企業要遵循分紅的原則,及時讓社會享受到增長的成果。
推薦閱讀
近日,廣東省土地開發儲備局正式揭牌。據了解,該局將承擔廣東全省土地整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土地市場與地價監測監管等重任。 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針對土>>>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世行、國研中心報告建言: 中國需要進一步重組國有企業部門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228/35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