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訊(Kathy)北京時間3月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對移動應用和社交網絡等免費服務的信息隱私問題的關注,往往會遭到這樣的反駁:這個服務本身是免費的,你們用戶就是產品,所以當你的信息被“出售”時,你不應該感到驚訝,這本來就是商業模式的一部分——這就是你使用免費服務的“隱性成本”。
然而這種事情始終讓人感覺不舒服,所以現在英國劍橋大學的一些學者想出了一個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對于應用中的數據收集現況,他們發布的一些研究結果十分引人注目。
對Android 應用商店的研究
如果你對你的信息是如何被共享的感興趣,應用商店是一個很合適的研究對象。研究人員針對Android 應用商店,發明了一種API(應用編程接口)來分析該商店中的免費和付費應用。在分析了25萬個應用后,他們發現,73%的應用是免費的,并且其中的80%把有針對性的廣告作為其主要商業模式。
在這些使用針對性廣告的應用中,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其中70%收集的數據都跟應用本身不相關。
就下載量來說,免費應用的人氣更高,研究人員表示:只有20%的付費應用的下載量超過了100次,只有0.2%的付費應用下載量超過1萬次;而20%的免費軟件下載量超過1萬次。盡管如此,一些付費應用也會進行額外的數據收集:似乎其中40%都會收集一些該應用本身并不需要的信息。
這里舉幾個例子:在漫畫類別中,35%的免費應用請求獲得用戶的地理位置;一些游戲會收集用戶的電話號碼和聯系人信息。應用收集的它們本身并不需要的其他“敏感”數據包括:用戶的消息(e-mail/短信)、聯系人、日歷、電話號碼和國際移動裝備辨識碼(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 number,IMEI)。
解決方案
但是,阻斷所有這些應用本身不需要的東西,會影響到免費應用的商業模式。因此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把應用信息和廣告信息分開,確保廣告機構只獲得它們所需要的信息,其他信息一概不提供。研究人員稱這種方法為“脫鉤(decoupling)”。
“像這樣,應用就不會以廣告為借口收集信息了。”參與了這個研究的Ilias Leontiadis博士解釋說,以“應用將收集它實際需要的東西。”而對顯示一個廣告沒有必要的個人信息則將被自動阻止。
Leontiadis說,目前模式的問題是開發者負責收集的一切,包括地理位置、人口特征和其他信息,然后他們把這些信息提交給廣告機構。 “你不知道這些數據收集是為了應用還是為了廣告主,你也不知道它們將被如何使用。”
leotiadis說,要將這些信息分開,你可以采取過濾器的形式,或者這種服務可以被集成到一個應用平臺上,默認為開啟。他說,他更愿意看到一個平臺供應商默認開啟這種服務 ,無論如何,讓開發者自律是不切實際的:“開發者有5.2萬多個,但大型廣告機構只有8個,”他說, “控制廣告機構而不是控制開發者會比較容易。”
值得注意的是,劍橋只對Android應用商店進行了調查。Leontiadis說,這是因為谷歌設置了權限請求:用戶每次下載一個應用,就會出現權限請求提示,雖然往往人們沒有真正仔細看內容就點擊了“OK”了。蘋果的管理方式與此不同,所以更難以跟蹤。
推薦閱讀
日前,無錫小天鵝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柴新建做客兩會代表訪談節目時,談及2011年小天鵝洗衣機在全國掀起的那場盛況空前的“尋找全國老用戶”活動時表示,34年來,全心全意小天鵝已經成為全球4200萬用戶的老朋友,小天>>>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308/38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