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綿綿群山綠,一杯春色入茶香。具有傳統韻味的武夷巖茶如今披上電子商務的新衣,舊貌換新顏。武夷山市洋莊鄉漿溪村茶農吳柳林,加入了“百村千家開網店”培訓計劃后,把自家的茶葉網店開在淘寶網上,一年網店上銷售的茶葉就占總銷售量的七成,達20多萬元。
“要致富,先修路”。這條上世紀90年代隨處可見的標語反映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一條條公路向農村腹地延伸,消除空間的閉塞,為農民打開致富路,敲開幸福門。步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曾經的口號正延伸出新的內涵。寬帶、
用寬帶“吆喝”,改變傳統產銷模式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藏在家里的寶貝不吆喝,要找到識貨的人也不容易。在信息社會,信息就意味著商機。寬帶及其承載的各種互聯網服務對于農業生產的影響,最先體現于對傳統產銷模式的變革。
武夷山茶農吳柳林正是依靠網絡拓寬了茶葉的銷售渠道,農村信息化前,吳柳林30余畝茶山產值不到10萬元,茶葉銷售一直是他十分苦惱的事,但在2008年在淘寶網上開設網店后,茶葉的營銷渠道一下子豁然開朗,吳柳林現在一年茶葉銷售額達到30多萬元,其中有三分之二是通過網絡銷售的。據了解,為了刺激武夷山農民創業熱情,武夷山市農村信息化以“數字武夷”建設為抓手,探索出了一條“政府推動、特色服務、多元參與、整合運作”的農村信息化建設模式。
遠在北京的同仁堂、廣東的加多寶都是洋馬鎮菊農的客戶。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洋馬鎮被稱為“中國藥材之鄉”,也是國家相關部門授予的“白菊花種苗優選繁育基地”。鎮農林中心在為農民提供傳統的種植技術、市場行情的同時,十分重視網絡這一傳播渠道。他們將全鎮種植3.6萬畝菊花的信息發布到各大網站上,很快吸引了北京同仁堂、廣東加多寶、安徽亳州等企業的青睞。洋馬菊花借“網”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十里菊香,香飄萬里。
鋪好寬帶路,還要開好應用車,寬帶為應用和技術的普及架設起橋梁。江蘇已經實現全省20戶以上人家的自然村通上寬帶,農村信息化跨上新臺階。在此基礎上,江蘇電信為村官搭建了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扎根農村的大學生村官不僅利用平臺創業實現自身價值,還教會農民用好寬帶網,幫他們打開產銷新天地。
事實上,寬帶作為現代社會的基礎設施,其意義不僅在于信息的傳遞,還在于能夠加載更多的信息化應用,變革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提高生產管理效率。
武夷山正在建設的“智能農業”,初期建設包括生產信息系統、質監信息系統、流通信息系統、溯源信息系統等相關子系統,后期分步實施智能分析系統建設,重點起到智能分析測算,輔助生產決策、農產品可溯源等作用;常熟電信助力董浜鎮智能農業,將精準農業技術和
“城市在奔跑,農村在漫步”的狀態悄然改變
“十一五”期間,全國范圍100%行政村通電話目標已經實現,全國100%鄉鎮能上網成為現實。據科研機構測算,村通工程的實施拉動直接和間接投資共7000多億元人民幣,對我國GDP貢獻率達0.19%,累計新增就業崗位23萬個,累計帶動消費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
寬帶普及率與GDP呈現正相關的論斷已經得到世界上多數國家的認同。例如,布魯金斯學會的調查數據顯示,寬帶普及率每增加1%,就業率上升0.2%-0.3%;而在寬帶上每投入1美元,能給全社會產生10倍的回報。
因此,未來加快寬帶發展,全世界多數國家都推出寬帶國家計劃,對寬帶建設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而在中國,有擔當、有社會責任感的電信運營成為寬帶建設的主力軍,保證了中西部和農村地區寬帶發展的足額投入。工信部電信管理局副局長劉杰表示,五年中,電信全行業累計直接投資達500億人民幣,其中中央財政補貼15.5億元,地方財政補貼4億元,電信企業自籌約480億元。
從廣袤的戈壁,到淺灘海島,再到崇山峻嶺,雪域高原,面對艱苦的環境,通信人跋山涉水、忍受酷熱寒暑,為中國最邊遠的地區送去現代信息文明。其中,中國電信(微博)在村通工程的畫卷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截至2010年年底,中國電信累計投入建設資金240億元,完成了2.5萬個行政村和近3.7萬個自然村的通信建設任務。工信部的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村通工程和行政村通寬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通電話自然村比例和通寬帶行政村比例分別達到94.6%與84%。
推薦閱讀
“我的ipad還不能上網呢,你不許走不許走>>>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312/39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