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后,金元比聯的股東變更終于塵埃落定了。
3月8日,惠理基金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簡稱“惠理香港”)宣布,已經同意以4050萬元向比利時聯合資產管理公司收購金元比聯基金49%的股權,其余51%股權由金元證券繼續持有。
而2006年11月成立時,金元比聯基金的注冊資本為1.5億元,當時,比利時聯合資產管理公司出資7350萬元,持股49%。時隔五年,比利時聯合資產管理公司以虧損3300萬元的代價退出投資金元比聯。
“在股東變更手續完成之后,我們公司將正式更名為‘金元惠理’。”金元比聯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正在等商務部、工商局的變更手續完成,可能在下周正式對外宣布公司名稱的變更。
低價轉讓
“金元比聯股權轉讓的事已經拖了一年時間,新的股東方終于確定下來了。”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比利時聯合資產管理公司在一年前就打算低價轉讓股權了。
在去年年中,業內曾傳言“接手”這部分股權的將是一家大型央企。
“如果央企成為新股東的話,金元比聯就要變成一家內資基金公司了。”業內人士分析表示,很可能是在外資轉變內資的環節上出問題,最終這家央企沒有成功購得金元比聯的股權。
隨后,惠理香港以4050萬元收購金元比聯49%股權,這是首次由總部設在香港的資產管理公司收購內地基金公司。
惠理基金主席兼首席投資總監謝清海表示,完成收購后,惠理基金是唯一總部設在香港,并于中港臺三地均持有牌照,同時管理公募和私人基金的基金管理集團。
“我們的交易協議是去年十一月簽訂的。”惠理集團相關人士表示,在收購進展方面,證監會已經批準有關協議,仍在等商務部作出監管批準,以及向相關工商部門提交。
而惠理集團表示,選擇金元比聯作為其拓展內地業務的目標,主要在于公司的管理團隊、股權的較低價格。
“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規模比較大的基金公司,但是價格方面也相對很高。”惠理集團相關人士表示,金元比聯新的管理團隊在國內基金行業大多有著資深經驗,他們認為優秀的管理團隊在競爭激烈的基金行業中突圍而出是很重要的。
業績小有起色
造成外資股東折價“割肉”,主要原因是金元比聯成立之后的業績平平,規模連年下降。
在2007年年底,金元比聯的總規模曾一度高達47.94億元。而在隨后的三年時間里,雖然公司旗下的基金產品數量逐步增多,但總規模卻縮水嚴重。
據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統計的數據,在2008年至2010年年底,金元比聯旗下的產品數分別是2只、4只和6只,總規模情況為39.35億元、32.90億元和12.51億元。
2011年5月,前民生加銀基金總經理張嘉賓來到金元比聯基金,在出任總經理職位之時,張嘉賓曾公開表示,“有信心在三年時間內,將公司規模提升至100億元。”
但截止到2011年年底,金元比聯基金旗下共有7只基金產品,公司總規模為9.7億元。
不過,作為內資股東方,金元證券對張嘉賓的業績給予了肯定。
“在去年更新了管理團隊,新班人馬的表現不錯,基金產品業績提升很快。”金元證券董事會秘書云琳告訴記者,金元比聯的經營權在外資,股權變更后還有待互相商討。
統計數據顯示,在金元比聯的7只基金產品中,今年以來業績最好的是金元比聯核心動力股票,截止到3月9日,今年回報率為5.80%。金元比聯成長動力混合和金元比聯價值增長股票今年以來業績增長率也超過4%。此外,金元比聯保本混合基金今年回報率為1.48%,在21只同類產品中排名第8位。
新股東的進駐,會否帶來金元比聯業績的進一步提升?
“惠理香港在接手之后,我們相信對金元比聯基金的經營會有更好的一面,他們是亞洲基金投資的專家。”云琳告訴記者。
退出的股東方——比利時聯合資產管理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保本基金管理人之一,這也是金元比聯基金在成立時將自身定位為“保本專家”的重要原因。如今,在股東變更后,金元比聯的市場定位也將進行相應的調整。
云琳向記者表示,“在股權轉讓之后,雙方股東可能就金元比聯基金的發展規劃進行商討。”
對此,惠理方面也表示,“收購完成后,惠理期望與合資公司緊密合作,協助提升合資公司的投資業務表現,以及研究合作發展機會。”
此外,管理層也將相應發生變化。
惠理集團表示,金元比聯的董事會將由八位董事組成,其中,兩位由惠理提名、兩位由金元證券提名。
“等通過董事會批準之后,董事會主席由金元證券提名的董事中選出,而董事會副主席由惠理提名的董事中選出。”惠理集團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具體名單還沒有定下。
推薦閱讀
停牌近2個月后,隨著3月12日武漢控股(600168.SH)的一紙公告,該公司資產重組大戲終于揭幕:裝入大股東武漢水務集團除參股20%的漢西水廠外全部污水處理資產,置出公司的房地產及物業管理業務。同時,公司以發行股份的>>>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313/39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