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又一起患者攻擊醫生的悲劇在哈醫附院上演,造成一死三傷,報道此事的新聞網頁的讀者評論中,有大量讀者為此歡呼叫好;這些叫好聲,向我們揭示了人性中殘忍粗暴的一面,也顯示了有些人在倫理問題上不分是非而任由自己的怨恨與偏見恣意發泄,著實令人心寒。
震驚與心寒之余,人們或許更應思考:無知和偏見無處不在,為何偏偏在醫療糾紛中會屢次三番的激化成暴力甚至兇殺?首要原因大概是醫療過程的專業性和復雜性所造成的認知差異,和一般的消費不同,患者在接受醫療服務時,常常無法知曉,他付出代價所買到的究竟是什么?
是疾病的治愈嗎?許多人會這么認為。其實醫生提供的是現有醫學所認為的針對特定疾病的恰當處置,這些處置可能會治愈疾病,也可能只是減緩痛苦,或改善病人生活質量,甚至有時只是為了滿足家屬希望“做點什么”,而具體的處置手段能夠產生這些效果的幾率,是很不確定的,對此,醫生在事先只能以統計學術語來描述。
然而,對于用統計學術語來表達的機會和風險,普通人常難以理解和領會,況且其中還涉及大量醫學術語;許多情況下,患者既無法弄懂各種醫療處置的作用、風險和必要性,也無從判斷一個不理想的醫療后果究竟是因為個體病情的差異,還是醫生的過失,同時他們也缺少一個第三方機構來幫助他們做此判斷。更要命的是,即便這一點能夠在事后辨明,其后果在事后也往往不可能矯正和補償,人死不能復生,器官切除也難以再裝回去,當我們不得不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字時,都會真切地體會到這種迷茫和無助。
正是這種徹底無助的狀況,讓患者不得不對醫生寄予完全的信任,將生命交托給他,然而信任越徹底,失望所帶來的怨恨和憤怒也就越強烈;這種反應,對照另一類交易或許可以更好地理解,當一個企業因政策變動或行政處罰等原因而面臨滅頂之災時,常會不顧一切地尋找救命稻草,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行賄。行賄者將賄賂通過中間人付出去之后,通常完全無法了解幕后的事情是如何運作的,那完全是個黑箱,付出與效果之間的關系也無從判斷:假如事情最后沒辦成,到底是中間人吞了錢?還是受賄者拿了錢不辦事?還是他努力了但沒有成效?或者效果需要耐心等待?還是他的努力避免了本來會出現的更壞結果?
此時行賄者所面臨的境況,和被要求在手術同意書上簽字的家屬非常類似,他不得不完全信任中間人,把整個身家前途交托到他手里;一旦效果讓他失望,讓他相信自己受騙了(盡管他的歸因可能是錯誤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報復來發泄怨恨,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近年來官員被謀殺甚至滅門的案件屢見不鮮。
對于普通患者,醫療過程同樣是個黑箱,這并非醫生的過錯,無論醫生多么專業、細致、耐心地向患者解釋他所面臨的機會和風險,上述認知障礙永遠無法消除,而且會隨醫療技術的日益進步和復雜化而不斷加深,即便未來有了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鑒定機構,也只能在事后判斷和矯正上有所改進,病患在事先的迷茫和無助感總會存在,而一旦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怨恨仍會發生。
當然,醫生與受賄者不同,他們的服務是高尚而公開的,因而有機會建立信譽,隨著個人、機構和整個行業的信譽提高,患者雖然仍會做出錯誤歸因,但會更少地指向醫生的過錯和不負責任;不過,這種改進將是漫長而艱難的,短期內,醫生的安全恐怕只能靠醫院提供更多安全措施,引入安檢系統或許是必要的。
推薦閱讀
赤字目標不現實 債務違約風險上升 西班牙經濟面臨日本式“失去的
歐洲領導人一個接一個表態,稱歐元區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 但在西班牙,到處都是令人憂慮的跡象。 金融市場一直在尋找歐洲的下一個目標。希臘、愛爾蘭、葡萄牙、意大利都曾經引發過歐洲債務危機動蕩。西班牙雖然也曾>>>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醫生注定 是個危險職業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329/45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