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權明晰、契約自由、交易公平是中國市場經濟改革再出發的三個基點。”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4月7日表示。她認為,應當超越國有和民營的爭論,發展社會資本。同時,政府承擔過多的責任會抑制金融發展,應該合理界定政府職能。
吳曉靈指出,市場經濟的基礎是產權明晰,而產權社會化是一個歷史趨勢,社會資本并不局限于企業的公司屬性。“社會化資本能為公民帶來財產性收入,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她認為,中國應該健全法制,促進社會資本的形成,在法律上要給財產法人以法律地位。而目前,中國只有企業法人和事業法人沒有財團法人的概念。
吳曉靈建議,中國應建立個人所得稅的遞延制度,發展年金制度,建立多層次養老制度。并且,修正證券投資基金法,培育社會資本;完善信托法,保障最終受益人和社會資本的專業化運作。
而對于當前金融管制過嚴的問題,吳曉靈指出,只有風險、責任與首先權相匹配,才有真正的金融活動,政府承擔過多的責任會抑制金融發展。
“政府承擔了過多的風險,一旦金融機構出現風險,政府就要兜底。”她認為,每個機構應該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政府只負有限責任,只有樹立這樣的理念,才可能解放金融。
另外,對于當前銀、證、保、信托四類金融機構都在集合社會資金做代客理財業務,吳曉靈認為,盡管這四類機構執行的是不同的規則,但是監管的理念應該是一致的。
她指出,應該探索金融機構綜合經營制度,增強金融機構對忠誠客戶的責任。例如,在設計各種產品時應以客戶利益至上,而不是為了賣出自己的產品,對客戶進行有意無意的誤導。
并且她認為,應該是需求引導金融創新,為客戶資金保值增值服務。“金融機構應該回歸服務的本質,以客戶需求為導向,而不應該以自己盈利為導向。”
推薦閱讀
經歷了高速發展的黃金10年,也遭遇了連續4年震蕩下滑的低潮,公募基金業少了些群雄爭霸時代的鋒芒,A股市場的低迷以及新公司的涌入,讓這個行業的競爭變得更加殘酷。 對于多數基金公司一直在著力打造的明星產品,《第>>>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kandian/20120409/49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