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看起來和諸多英雄遲暮的互聯網故事沒什么不同。中華網,這家于1999年7月登陸納斯達克的最早在美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China.com域名的持有者,在股價長期在個位數徘徊多年后,終于向法院提出了破產保護。
“對賭”協議成為擊倒這家老牌中國概念股的最后一拳。2006年,為運作旗下的軟件和游戲業務上市,中華網與對沖基金簽訂對賭協議,但因游戲業務未能上市而面臨索賠。耗時一年多的索賠官司后,法院判定中華網敗訴,后者隨即宣布上訴并申請破產保護。
表面看上去,這無疑是一個悲情故事:在每個關鍵的商業決策上,中華網都沒有做錯。2000年互聯網泡沫后,中華網轉向互聯網解決方案,迅速脫離門戶之爭,此后收購掌中萬維進軍無線,并通過一系列收購進軍軟件和游戲業務,任何一個決策拿出來都具有超前的遠見和可圈可點的布局,但遺憾的是沒有一項業務真正賺到了錢。
顯然,作為中華網創辦人,香港人葉克勇難辭其咎。無人知曉,在現金充裕到甚至引發私有化顧慮的情況下,公司管理層為何仍堅持借錢“對賭”,并最終葬送了公司。更難以想象的是,在美國沃頓學院工商管理碩士,曾任畢馬威管理顧問的葉的帶領下,中華網上市12年來,只是不斷重復著收購—包裝—分拆上市的套路,甚至一直未能有清晰的商業模式。
但這還是與VIE危機過后,30家中國概念股的一片長紅,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中華網上市已經超過10年,這10年中國互聯網增長了何止百倍,難道中華網沒能抓住哪怕一個機會?
這實在難以想象,但它確實發生了。曾任華爾街日報駐華辦事處主任和道瓊斯中國總裁的麥健陸(James McGrego)說,中華網僅2000年就收購50家公司,但幾乎所有這些被收購的公司最后都失敗了。
有趣的是,在金融信息行業從業多年的麥健陸,還曾經與當時新華社控股的中華網前身——國中網有過交手,后者的創辦人之一就是葉克勇,而這家公司創辦的終極目標,是讓所有中國網民能瀏覽的網站,都需通過國中網有償訪問。這個愿景后來不了了之,葉克勇將公司改名后在美上市,就是后來的中華網。
麥健陸在自己撰寫的《十億消費者》一書中提到了這段往事,說他從葉身上學到了中國官僚尋找資金的一種新模式,即大張聲勢,然后上市。正是這樣的“資本運作”,造就了中華網這樣專注于“孵化”的公司,最后卻什么都孵化不出來。
其他同時期上市的互聯網公司,多多少少也都有類似的影子,例如打著新華社招牌包裝上市的新華悅動,同樣長期在概念中生存,今年3月終被納斯達克除名。
葉克勇本人并非一個碌碌無為和缺乏進取心的人。我找到了多年前《IT經理人》對葉的一篇報道,文章說,葉自1977年起就自己開一家軟件公司,后來找到王干芝(2009年任中華網CEO),希望募集一筆100萬美元的資金,但他說了兩小時后王干芝仍表示不感興趣,他于是又面朝墻,“眼里含著淚”說了兩個小時。后來葉克勇又找王為中華網募資時,王說,“這個人10多年來拿了我們那么多錢,什么也沒干成,這次不管他怎么說,我聽都不要聽,徹底回絕了他。”
這似乎是中華網這家公司的某種氣質。幾年前我也曾經有一次機會,和一位同行采訪過一位中華網的新任高管。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此君對企業戰略有關的問題沒有任何思考,無論我們如何追問,該高管反復強調的,一直都是管理層今后要親自回復下屬郵件,以及多發福利。
在等待的間隙,我的那位同行,困惑地拿著高管的簡歷對我說,他怎么也想不明白,這個人是如何從這樣的教育背景,忽然間轉行去做了電視主持人,又忽然間當了咨詢顧問,最后又當了高管?
我后來也百思不得其解,這是一家謎一樣的公司。雖然在業界混跡多年,但我從未在別的公司看到過從中華網跳槽過來的職業人士。多年來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年該網站的一名IT編輯,卷了很多家公司送測的筆記本電腦跑掉了。這件事當時在圈內轟動一時,有人說中華網把頻道外包給了其他公司,彼IT編輯其實是該公司的老總。這件事最后沒有結果,就像這個公司的其他諸多疑問一樣,都不了了之了。
對于這樣的情況,麥健陸忠告說,如果你決定購買中國上市公司的股票,一定要小心那些忽悠加上市的公司,但我們無從辨認中華網是否真的是個“大忽悠”。它這次看起來兇多吉少,但申請破產畢竟不是真的破產。在中華網的董事局里,至今還有新華社的前高管;在中華網軍事論壇中,還有很多倡議集資購回域名的愛國粉絲,而在上訴期間,誰知道還會發生怎樣的奇跡呢!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推薦閱讀
今天在新浪看到一篇題為:“金山毒霸被指免費后仍暗中吸費月入1000萬元”的報道,報道指出金山假借免費的幌子暗中吸金,月收入達千萬。實難想象,作為一家上市企業,金山竟然也做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齷齪勾當,實>>>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深度分析:誰搞垮了中華網?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026/13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