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柯達的如意算盤落空。
5月22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作出一項初裁,柯達起訴蘋果、RIM等公司侵權的一項關鍵的圖像專利,被判決無效。ITC的理由是,美國專利商標局稱此專利有效期限為2010年12月。
這項被柯達描述為“屏幕實時顯示圖像與相機共享”的專利,是該公司正在出售的數字信號捕捉(DC)相關專利組合的一部分,被認為是柯達圖形圖像專利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就在一周前,柯達在為自己的兩項專利組合尋找東家,一項與數字信號捕捉相關,另一項則涉及柯達的成像系統和服務(KISS)。這兩項專利組合的最終價值就取決于柯達對蘋果、RIM的訴訟結果。
根據柯達聘用的專利咨詢公司的估計,以及柯達在今年1月向美國破產法庭提交的文件,該公司的兩項專利組合共價值22.1億美元至25.7億美元。
柯達與蘋果、RIM的專利訴訟已經持續了兩年時間,2010 年,柯達控告蘋果與RIM侵犯其影像專利。
此次ITC的裁決,意味著柯達向這兩家公司收取專利授權費用的如意算盤有可能落空。同時,對于柯達出售的專利組合的價值也將造成負面的影響。
百年落幕
今年1月19日,柯達正式宣布根據《美國破產法》第十一條規定申請破產保護。
柯達公司成立于1880年,是曾經的膠卷和影像產品業界的王者。上世紀90年代,柯達曾占據過全球2/3的膠片市場份額。
從2000年起,數碼相機市場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佳能、索尼、尼康、三星等數碼企業紛紛殺入這一領域。盡管柯達在數碼相機領域的布局在行業內是最早的——1975年,柯達發明了全球第一臺數碼相機;1991年,它又與尼康合作推出了一款專業級數碼相機。但是,由于擔心主業膠卷的銷量和利潤受到影響,柯達的決策者一直未敢大力發展數字業務。
2000年,柯達的數字產品只賣得30億美元,僅占其總收入的22%。到了2002年,柯達的競爭對手日本富士公司的產品數字化率已達到60%,柯達卻只有25%左右。在數碼相機大行其道之時,全球彩色膠卷的需求量卻以每年25%的速度下滑。這樣的反差終于讓柯達的決策層感受到了重重危機。
2003年,彭安東加盟柯達,擔任總裁兼COO一職,此后,他為這家公司確立了“全力進軍數碼領域”的發展戰略。2005年,彭安東走馬上任成為新的CEO。但由于肩負巨額債務,“影像之王”柯達在2011年7月中旬召開的一次董事會上,批準了出售專利的計劃,從此走上了靠賣專利為生的道路。當時,柯達董事會擬出售的1100項專利,占其專利總數目的10%。
在申請破產保護之前,為了籌措新資金嘗試業務轉型的努力也沒有成功。柯達退出了大部分傳統業務,在全球關閉了13家工廠、130家實驗室,并從2003年開始削減了4.7萬名員工。
在提交破產保護申請的同時,柯達方面表示公司已獲得花旗集團提供的9.5億美元18個月期信貸支持,試圖進行業務重組從而實現復蘇,并在2013年重新出發。 上一頁1 23 下一頁
推薦閱讀
7月2日上午9時,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在該院第一法庭公開開庭審理上訴人蘋果公司、IP申請發展有限公司與被上訴人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商標權權屬糾紛上訴一案。據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透露,持續數月蘋果與深圳唯冠就iP>>>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29/149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