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億元收購價值5億元的整條封裝測試生產線后,浪潮把棋下得越來越大。
2011年12月16日,浪潮集團宣布我國首條高端集成電路存儲器封裝測試生產線在濟南上線投產。本刊記者從浪潮方面了解到,此條生產線是從德國奇夢達公司購得,主要提供FBGA(細間距球柵陣列)封裝工藝,是世界領先的集成電路封裝測試技術之一。它初期面向大容量存儲器產品服務,可以封裝65納米及以下先進的芯片。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日本及韓國擁有這種技術。
對于新存儲器生產線投產的意義,浪潮集團高級副總裁高傳貴對《IT時代周刊》表示:“這條生產線無論是對自身產業發展還是中國的存儲器產業發展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契機,浪潮又進一步完善了上下游產業鏈。”業內分析人士也指出,借助這次并購,浪潮不僅獲得了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端集成電路封裝制造能力,還有助于強化自己在云計算領域的綜合競爭力。
據了解,這是浪潮集團與德國公司做的第二筆交易。2009年5月,浪潮集團收購了奇夢達設在中國的研發中心。這一次,浪潮方面一舉將對方的生產線從葡萄牙搬回山東總部的產業園內。隨同而來的還有20人的核心技術團隊。
然而,浪潮集團畢竟是一家國企,面對生產線所需的持續巨額投資,以及外國技術專家高昂的人力成本,業界不免有些擔心浪潮未必能駕馭當前的局面。
有分析人士就表示擔憂,在當今存儲器產業低迷,全球資源往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聚集的情況下,浪潮集團作為一個缺乏相當基礎的企業,如何跟一群實力越來越大的企業競爭?
收購始末
作為一家有著服務器、存儲器業務線的IT廠商,浪潮集團感覺到自己在芯片業務上的不足,已成為企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一塊短板。
2006年的全國科技大會上,業界對“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新技術再創新”進行了全國由上至下的革新。“浪潮再從頭做核心技術顯然不現實,必須要有一個跨越式的發展。”對于當時的背景,高傳貴這樣回憶。
據資料顯示,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脈絡是從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到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及歐洲,最后到八九十年代的韓國和中國臺灣,所有的廠商都走上了一條引進合作技術,慢慢自主創新的路。
而中國方面,由于缺乏技術,長期受困于外國廠商。如何依靠自主創新提升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成了擺在每位產業大佬面前的難題。
“談合資是切入點。”高傳貴將記憶拉回2007年的歐洲,當金融危機還沒有將整個產業拉入低谷的時候,浪潮開始了第一步行動。“從2007年到2008年初,一直圍繞強強聯合而展開談判。中國有巨大的市場和資金優勢,奇夢達有技術、人才及全球化優勢。”
被浪潮集團看中的奇夢達在存儲器領域大有名氣。2006年,奇夢達從德國最大的半導體產品制造商英飛凌科技公司內部分拆出來后即一躍成為歐洲最大的內存芯片制造商,在全球擁有研發人員超過1800名。據iSuppli統計,2008年第三季度,奇夢達占全球存儲器出貨量約10%。
然而,在2008年,全球DRAM產業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衰退潮,環境的惡化迫使奇夢達在和浪潮方面啟動合資談判的6個月后改變策略,提出自身重組方案,即找資金、裁員。但讓浪潮沒有想到的是,短短數月后,奇夢達陷入絕境。2009年1月23日,奇夢達正式對外宣布破產。
“實際上,在2008年初我們就對奇夢達中國研發中心進行調研,下半年談重組的時候,對方也同意未來完全在中國自主研發,所以第一步收購是早就有的想法。”浪潮對這次低價收購很滿意,“3000萬買的是一個使用的許可、研發團隊及產生技術。”
業內人士對此表示,如果純粹使用對方的許可,將要支付上億美元,浪潮撿了便宜。據了解,該研發中心是奇夢達全球五大研發中心之一,也是除慕尼黑研發中心外最重要的研發機構,其優勢領域就在于存儲器產品的開發和設計。
得益于這次收購,浪潮研制出中國第一款大容量動態隨機存儲器,并在截止到2011年10月底的時間里,成功銷售400多萬塊芯片,累計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
正是之前的成功收購,使得浪潮集團在三年后的今天再次“抄底”出擊。
布局這盤棋
收購奇夢達生產線,是浪潮戰略棋譜上重要的一著棋。
根據高傳貴的介紹,來自葡萄牙的這條封裝測試線主要是與西安研發中心對接,除了用于封裝制造自主設計的芯片產品外,也可對外提供基于BGA封裝技術的封裝測試服務。項目投產后,年銷售額將達一億美元。同時,他還表示:“浪潮的戰略是未來5年再投30億元,在山東省建立一個完整的集成電路和計算機產業。”
但是,相比浪潮的雄心勃勃,其行業發展前景并非一片樂觀。 上一頁1 2 下一頁
推薦閱讀
盡管被曝出N連跳,盡管員工的基本利益并沒有得到保障,新年伊始,當部分人沉浸在正月十五元宵節的歡樂中時,大批打工人員已經早早的聚齊在富士康工廠前,排隊等待成為生產線上的一員。 【IT商業新聞網綜合】雇傭童工>>>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61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