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蘋果競爭者而言,幾乎每家都想在蘋果新品推出前“搶灘登陸”,以避免與蘋果產品相撞車,喪失市場份額。
7日的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上,狼又一次來了。7日,蘋果三種新產品一一浮出水面:桌面操作系統Mac OS X Lion、移動操作系統iOS 5以及云服務iCloud。
云服務大戰
盡管云概念早已不新,包括谷歌和亞馬遜在內的多家互聯網公司早已先于蘋果推出了各自的產品,但到了蘋果手中卻又玩出了新的花樣。
今年3月亞馬遜推出了云音樂服務Cloud Player,用戶可以在亞馬遜網站購買正版音樂,存儲在亞馬遜服務器中,通過移動設備訪問。隨后,谷歌緊跟著在5月初推出了類似的云服務產品Google Music,用戶可以通過Android設備訪問遠程存儲的音樂文件,但谷歌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取得各大唱片公司的授權。
與亞馬遜和谷歌不同的是,蘋果力推的是“簡單化”,iCloud對于擁有超過一臺蘋果設備的消費者來說是福音,通過無線就可同步各個設備間的音樂和文件,遠程存儲文件,與其他蘋果設備互通有無。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云服務帶來的一個后果就是電腦使用頻率的減少,喬布斯在會上已經表示將弱化電腦的功能,將其降級至與iPad、iPhone統一規格。
第三方的悲哀
對于第三方軟件開發商而言,蘋果新推出的iOS 5中的多項功能的打擊更是顯而易見。
蘋果在iOS 5中整合了Twitter和Message聊天等功能,用戶可以不需要登錄第三方軟件從而直接將圖片發送至Twitter。估計沒有人愿意拍一張照片,然后再打開另一個應用程序發至網絡,那第三方Twitter軟件生存空間將迅速縮減。
蘋果強勢介入社交領域的表現還不僅僅在于Twitter,新一代的iOS 5中還內置了iMessage。如此一來,包括Whatsapp、Kik等熱門即時通訊應用也將受到沖擊。
當然哭泣的還不只是這些。通訊運營商的短信收入必將減少,尤其是以AT&T和Verzion為代表的美國兩大iPhone 4的運營商。
除此以外,iOS 5中的Newsstand和快速拍照等其他功能,也將使得一批包括Zinio和Camera+在內的應用程序失色不少。
幸運的是,離iOS 5和iCloud發布還有數月時間,第三方開發商依然有著充裕的時間來完善它們的應用程序。
相關閱讀
那些“失敗”的蘋果產品
如今最熱門的電子產品有哪些?相信不少人都會將iPhone 4和iPad 2納入其中,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這些風光無限的產品背后是多種“被下架”的蘋果產品。
1.Apple TV
2007年登陸市場的Apple TV其實是一款機頂盒。推出早期,多家好萊塢制片商與蘋果簽約,提供電影版權。不過,第一代Apple TV銷量相當不如人意,蘋果也一直未公布具體銷售數據。去年9月,蘋果發布了第二代Apple TV,但依然只有兩家電視公司向Apple TV提供內容,外界對其的“生存力”再次打上問號。
2.MobileMe
2008年,蘋果推出iPhone 3G后,隨即推出了MobileMe服務,用戶可以同步郵件、通訊錄等服務,這也算是蘋果早期的“iCloud”,但這項服務需要99美元的年費,由于上線過于倉促,曾發生多次故障,導致用戶非常不滿,喬布斯之后也承認該服務沒達到“蘋果標準”。由于MobileMe已經被整合進了iCloud,蘋果宣布將于明年6月30日停運MobileMe。
3.Power Mac G4 Cube
這款在2000年上市的迷你型電腦沒有顯示器,但其獨特的外觀卻一度被看好,在推出之時不少媒體大唱贊歌。不過,上市不到一年,蘋果就宣布停止生產,外界將失敗歸結為價格高、功能少、擴展性能差、與其他蘋果產品功能重疊。
4.iPod Hi-Fi
2006年蘋果推出了這款Hi-Fi音響,原本打算用來占據便攜式揚聲器市場,但無奈售價太高,349美元,且設計缺乏創意,功能不具競爭性,上市1年后也難逃停產的厄運。
5.QuickTake數碼相機
早在1994年,蘋果就推出了全球第一臺數碼相機QuickTake,售價750美元,當時該款相機存儲容量只有1M,像素僅為640*480,并且只能用Mac電腦查看照片,且不具備屏幕和變焦功能,該產品先后推出過三款型號,但最終在1997年停產。
推薦閱讀
今年年初收購NEC的PC業務,以及近日收購Medion表明聯想的國際化戰略將加速。在大手筆收購IBM業務并完成“消化”后,聯想的二次擴張到來。聯想集團董事會主席柳傳志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拐大彎”理論。如今的聯想仍奉行>>>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76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