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7日下午5點,在臺灣遠東飯店二樓新聞發布會現場,宏碁董事長王振堂掃視全場后說出了第一句話:“讓燈光亮一點!太暗了。”接著,他宣布宏碁花了7.1億美元購并美國電腦公司捷威(Gateway)。
此消息使聯想并購佰德(Packard Bell)的希望之火變得暗淡了。此前聯想多位高管已籌備多日,準備趕赴歐洲籌備接管佰德。他們的行囊被重新打開。并購佰德的工作當時由聯想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元慶直接過問,原計劃到8月底,由學成歸來后的集團高級副總裁劉軍管理佰德相關事宜。聯想進軍歐洲的計劃暫時中止。
曾有大夢想的佰德偏安歐洲
“他雄心勃勃,夢想著有朝一日會在全世界都擁有雇員,他的公司將同日本公司做生意。他還說:‘我將有一輛大轎車,我還將有許多車。’我們聽著這些,就像在聽一個傳奇故事。”
這是佰德公司創始人之一——Beny Alagem的姐姐回憶她弟弟的早年夢想時說的。當時他們一家還在以色列特拉維夫,Beny Alagem的家人認為這是他的一場白日夢。
如果說推出佰德品牌電腦是Alagem夢中的陽光,這綹陽光后來還照進了宏碁和聯想布局歐洲市場的美夢中。
Beny Alagem后來到了美國,與另外兩個創始人在1986年開始創業,公司的名字是佰德,它既與美國IT巨頭Hewlett Packard(惠普)毫無瓜葛,也與Bell電信公司扯不上關系。
很有“山寨”精神的佰德清晰地預測到不久的將來,電腦要成為標準的家用電器。因此,佰德集中力量布局以零售網絡為主的銷售格局,并努力為用戶提供完整的、以當時水準來說是功能強大的多媒體系統。
佰德還為此設定了公司目標,包括:“使個人電腦成為家庭中的核心商品”,“實行電腦工業中最高效率的生產模式,以使所有的人都能買得起個人電腦”,以及“使每個家庭至少擁有一臺佰德個人電腦”等。
佰德很早就把軟件預裝于計算機中,使用戶一打開電腦包裝就能把電腦用起來。同時,佰德也是率先采用內部CD驅動器和揚聲器,允許用戶在電腦中運行多媒體軟件的廠家之一,而且是第一批實行上門維修的電腦廠商中的一員。
分析家們認為,佰德當時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能精確預測普通消費者的需求。佰德從一開始就認定大量電腦使用者將不愿到電腦專業商店購買電腦,而更愿意到購物場所去。因為到專業商店去,用專業術語進行交談,對于一個不熟悉電腦的用戶來說困難很大。
擁有全球觀的Beny Alagem為了減少對美國國內市場的依賴,開始著手拓展國際業務。上世紀90年代中期,佰德電腦在中國市場名噪一時。同時,佰德對歐洲市場的開拓卓有成效。佰德在荷蘭的Wizchen設有工廠,這成為其后來偏安歐洲的一個重要支點。
1995年7月,佰德同日本NEC達成協議,NEC投資1.7億美元,成立佰德NEC。NEC成為佰德重要股東。
1997年前后,價格低廉的零配件帶動了價格低于1000美元的PC的熱賣,IBM、惠普、康柏等主力廠商都開始加入低價電腦的陣營,并瞄準普通消費者做文章。這逐漸削弱了佰德的既有優勢。
1998年7月,Beny Alagem未能扭轉公司業績下滑的局面,受到占有49%股權的NEC的批評,最后辭職。Alain Couder接任CEO,他時任該公司的合伙企業法國投資者Groupe Bull的COO。
NEC和Groupe Bull當時曾向媒體反復強調,它們要堅守佰德NEC作為獨立的美國公司的承諾。
但隨后佰德 NEC在美國市場的表現每況愈下,在中國市場也逐漸淡出消費者的視線,但它在歐洲市場卻保持著較好的業績,在葡萄牙、法國和英國等市場都擁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在業界人士眼里,佰德NEC正在演化成為一個歐洲品牌。
2007年,完成美洲攻略的聯想開始盯上佰德。在聯想成功并購IBM后,感受到巨大壓力的宏碁,也盯上了佰德,它甚至早于聯想向佰德提出了洽談意向。聯想有“搶親”的嫌疑,但聯想與佰德接觸后的洽談似乎進展得非常順利。
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NEC把佰德賣給了以前的合作伙伴eMachines的創始人、華裔美國人許立信。eMachines早已被美國電腦公司Gateway收購。許立信是Gateway重要股東,所以Gateway對佰德有優先購買權。收購Gateway的公司對佰德也有優先購買權。
花奶牛Gateway
1985年,在美國中西部的一間農舍里,Ted Waitt以他祖母的名義作為擔保向銀行貸款1萬美元,租賃了一臺計算機,憑借一份三頁的經營計劃,開始了Gateway的創業之路,經營Gateway 品牌電腦。到了1991年,Gateway推出了彰顯其從牧場起家的別具一格的奶牛花斑盒狀商標。Gateway在中國的昵稱為“花斑奶牛”。
1993年,Gateway進入財富500強名單,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1997年,Gateway轉到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同年,Ted Waitt拒絕了康柏以7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Gateway的要約,康柏轉而收購了DEC(詳情見《中國計算機報》記者姜洪軍采寫的《“蛇吞象”的康柏被惠普“鯨吞”》。)
Gateway于2000年第一次進入中國市場。很快地,由于全球戰略的調整,Gateway退出了中國市場。當時Gateway中國區總裁符標榜轉投戴爾,出任戴爾大中國區總裁。
進入21世紀后幾年,Gateway臺式機市場增長強勁,但該公司沒有像競爭對手一樣迅速進軍筆記本電腦市場。這是Gateway下的敗棋之一。與此同時,囿于自己起家時的定位,Gateway未能盡快進軍企業級市場。這個領域為其主要競爭對手戴爾提供了多年的增長驅動力。
Gateway開始衰落。2004年,Gateway以2.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只有300名員工的eMachines,并轉而采用eMachines的策略,通過百思買等大型零售商來銷售電腦,改變了原先主要通過互聯網和電話進行直銷的模式。
Gateway關閉了自己的專賣店,將員工數量由2000年的24600人裁減到了1800人。瘦身后的Gateway不再虧損,但規模已經不足以與惠普、戴爾抗爭了。Gateway的股價由1999年的80多美元跌到了5美元,而且逐漸向1美元靠近。
此時對Gateway來說,最好結果就是被收購。
聯想自從2005年收購了IBM PCD,順利地打開北美市場后,開始準備進攻歐洲大陸。Gateway的主要影響力在美國,這與IBM PCD的市場重疊。聯想對并購Gateway沒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而宏碁需要Gateway在美國的市場份額,同時想狙擊聯想進攻歐洲市場的計劃,因此將目光鎖定在對佰德具有優先購買權的Gateway上。2007年3月,宏碁開始洽談入主Gateway。消息傳出后,Gateway的股票一度勁漲了8.4%。
但隨后的談判進行得并不順利。分析師認為,這筆交易的合理價格應為較Gateway市價溢價的10%~20%,因為當年惠普收購康柏及后來聯想收購 IBM PCD,溢價都沒有超過20%,而Gateway的要價卻遠遠高于這個范圍。宏碁董事長王振堂在和分析師舉辦的一個電話會議中透露:宏碁和Gateway 曾進行激烈的討價還價。
宏碁一度負氣離開。同年5月,王振堂斬釘截鐵地對媒體說:“那家公司(Gateway)太貴,不會買它……”
但隨后Gateway重要的股東許立信導演了一出合縱連橫的大戲,主動或被動參與演出的主角有聯想、宏碁、神州數碼、佰德、Gateway和eMachines。
eMachines和“導演”許立信
許立信出生于廣東,早年移居中國香港,后來遠赴美國、加拿大等地完成學業。1992年,他說服Trigem與信息系統(KDS)兩家韓國公司投資成立eMachines。該公司主攻低價電腦市場。
eMachines 于2000年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但當時公司已呈現虧損狀態。許立信斥資1.6億美元買下全部股份,并從百思買挖來Wayne R. Inouye擔任CEO,期望改善公司經營策略,轉虧為盈。
2002年,在拉斯韋加斯Comdex計算機展中,許立信遇到Ted Wait,雙方開始探討合作的可能。兩年后,許立信成功說服Ted Wait,將eMachines以2.9億美元的價格賣給Gateway。他本人獲得了Gateway部分股權,成為Gateway管理層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2007年,在Gateway與宏碁談判后期,佰德也和聯想集團接觸上了。
8月7日晚上8點,聯想集團發布公告,正式宣布與獨立第三方磋商探討收購佰德的可能性。有媒體報道稱,許立信在電郵采訪中表示“聯想有獨家權”。佰德當時也證實,聯想正在與許立信洽談收購事宜。
當時,聯想大中國區總裁陳紹鵬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收購佰德,聯想主要是看中它在歐洲市場的渠道、售后服務和技術支持三大資源。
當時有分析人士稱,除了生產電腦,佰德還制造和銷售MP3播放器、面板、硬盤、DVD播放器、GPS等產品。這些資源也為聯想所看重。
隨后,Gateway做出了一個頗受爭議的行動:2007年8月16日,Gateway和神州數碼在北京中國大飯店簽署了合作協議,神州數碼成為 Gateway中國區的獨家總代理,承擔起Gateway在華的所有銷售業務。合作雙方都派出了重量級人物赴會,Gateway公司CEO Ed Coleman來華,并帶來了負責全球零售業務和產品研發業務的兩位副總裁;神州數碼方面,CEO郭為攜高級副總裁毛向前出席。英特爾副總裁楊敘、微軟中國副總經理兼OEM事業部中國區總裁李世杰等也到場。這讓大家從表面上看到了多方對此次合作的重視程度。
神州數碼是聯想的兄弟公司,同在聯想控股旗下。2007年8月,神州數碼發公告稱,公司大股東聯想控股將出售29.6%神州數碼股份給多個基金,套現約9億元。當時有分析師稱,聯想集團正在洽購佰德。盡管此次拋售股份所籌資金有限,但不排除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
至此,許立信主導下的Gateway、佰德,與神州數碼、聯想的合作全面展開。演出轟轟烈烈,多個“演員”輪番出場。這回該輪到宏碁了。
8月27日,王振堂宣布,宏碁以每股1.9美元,總價7.1億美元,并購Gateway,雙方已完成簽約。
當時有觀察人士尖銳地指出:“Gateway進入中國,簽約神州數碼,為的是抬高自己的身價。其實早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前,Gateway就已經在與買家接洽收購細節了。起步、炒作、賣掉三部曲,Gateway其實早有預謀。”
宏碁透過收購Gateway而取得了佰德的優先購買權,但聯想仍可以出價。聯想方面一度表示,絕對不會放棄收購佰德的計劃。當時有分析師擔心,并購 Gateway之后,聯想與宏碁之間的較量將一發不可收拾。IDC分析師Bryan Ma稱:“兩家公司今后的較量,大部分可能是受自尊心的驅動。這是令人擔心的。”
但聯想最后放棄了對佰德的繼續競價。聯想集團母公司聯想控股總裁柳傳志當時未正面評價宏碁并購Gateway案。不過他表示,收購要看性價比,也就是說,要看看付出的代價是否值得。他以此暗示宏碁收購Gateway出價過高。
CLSA分析師珍妮·賴表示:“失去進入歐洲市場的捷徑之后,聯想只能繼續打造其經銷渠道。”
“把整個家族的女兒都娶進來”
宏碁收購了佰德后,旗下一下多了三個PC品牌:佰德、Gateway和eMachines。事后,王振堂曾幽默地說:“因為三個都很美麗啊!所以全部娶進門。”有市場人士解讀,宏碁本來要娶一個媳婦,因為有競爭者“搶親”,只好“把整個家族的女兒都娶進來”。
剛完成并購Gateway時,王振堂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外界對這起購并案大多持反對態度,理由主要有兩點:一是太貴,以溢價57%的價格購買正走下坡的Gateway不合理;二是整合太難,宏碁過去的購并整合似乎都不太成功。
2007年8月31日,王振堂接受了一家媒體的專訪。據稱在兩個半小時的采訪中,他沒有一絲笑容。他提到媒體與外界的負面評價說:“那種壓力排山倒海似地來,就像是殺無赦一樣,根本沒給我機會解釋,好像要一次把宏碁打倒……”
2010年5月27日,在北京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王振堂再次感受到記者圍攻般地提問與質疑。這一次宏碁瞄準的對象是方正科技。
記者手記
不謀全局者 不足謀一域
“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這是中國清代陳澹然在其上奏疏《寤言二遷都建藩議》中的一段話。
在佰德、Gateway和eMachines的發展歷程中,清晰地顯現出這一理念的穿越時空的強大生命力。
佰德的CEO、創始人之一Beny Alagem在公司創立之初曾有著明確的布局全球的戰略視野,在美國市場成功的同時,就開始布局歐洲和中國市場。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佰德產品在中國紅火一時。佰德在歐州建立PC制造工廠更是前瞻之舉,這使得其在美國本土失落后,仍保有歐洲這樣一塊重要的基地。不過佰德對中國市場發展潛力認識不足,只是從銷售角度做考慮。如果早期建設工廠時將廠址重點選在勞動力成本更有優勢的中國,佰德以價廉為定位的發展戰略會得到強有力的支撐:首先,它可能在1997 年由低價零配件帶動的低于1000美元PC熱賣浪潮中站穩腳跟;其次,龐大的中國市場將給予它源源不斷的養分。
聯想和宏碁就是立足中國市場,同時積極布局全球市場的獲利者,因此佰德、Gateway和eMachines成為聯想和宏碁這樣的謀全局者爭奪的戰利品。
Gateway不僅在戰略地域上缺乏謀全局的氣度,而且其兩進中國市場,體現出來更多的是商人的精明算計,而不是企業家的宏觀戰略。同時,Gateway在產品線經營上體現出明顯的局促感,囿于自己“農村”電腦定位,遲遲未開發筆記本電腦。
eMachines只是全局博弈中的一個棋子。不過,eMachines創始人許立信把棋下得很好,借用各方博弈之勢,把eMachines賣了個好價錢,獲得了利益的最大化。
此役,聯想和宏碁顯現出謀略全局的氣度。宏碁董事長王振堂在此棋局中,開始時戰略意圖被對手清晰掌握,因此在大部分時間里處于被動狀態,但最后發力,一舉吞下三個品牌。雖然宏碁付出了較高的成本,但三年過去后,隨著對方正科技的控盤,宏碁在2007年完成的系列并購的價值正逐漸顯露出來。
進入論壇>>

推薦閱讀
惠普中表示,在活動期間,將全力縮短惠普電腦用戶在維修服務過程中所耗費的時間。惠普承諾:在保修期內,自送修之日起14個工作日,由于惠普方面原因導致不能妥善維修,用戶可以根據需求選擇更換惠普指定的新機型。 精>>>詳細閱讀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193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