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司法部3月10日向外界證實,日本電子生產企業日立公司,因在2001年至2004年間,與其他液晶顯示屏生產企業相互交換信息、共同串謀,在統一報價方面達成協議,從而對出售的LCD顯示器價格進行操縱,而被處以3100萬美元的罰款作為與美國司法部和解交易的一部分。
據調查,日立售出的提價LCD面板是銷售給美國的戴爾、摩托羅拉和蘋果等公司的,用于它們的計算機顯示器、筆記本電腦、摩托羅拉的Razr手機和蘋果的iPod音樂播放器。
美司法部門表示,價格操縱的結果是使電子產品生產商和消費者被迫為電視機、手機等使用LCD的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被查處的日立公司屬該案件的株連犯。
去年11月12日,全球三大LCD面板制造商已經就操縱價格的指控認罪并支付了相應罰款。這三家公司分別是韓國的LG顯示器、日本的夏普和中國臺灣的中華映管,它們總共將支付5.85億美元的罰款,并被要求配合美國司法部領導的反壟斷調查。此外,中華映管的3位高管和LG的一位高管被判入獄。
美國在對壟斷行為的處罰上一向毫不留情。在日立承認罪行之后,美國政府從操縱LCD面板銷售價格的犯罪活動中總共獲得了6億多美元的罰金。其中,讓業界大為驚嘆的是,LG顯示器公司所交付的4億美元罰金,是美國對價格操縱案做出的第二大數額的罰款,僅次于1999年瑞士羅氏制藥因控制維生素價格而支付的5億美元。
在去年三家LCD廠商涉嫌操縱案被曝光后,美國助理司法部長巴尼特(ThomasO.Barnett)就對外界表示,除這三家企業被指控外,還有其他企業參與該案,調查仍將繼續進行。
果然,事隔四個月,經過美國司法部的進一步調查,日立公司浮出水面。美國代理副檢察長斯科特·哈蒙德(ScottHammond)義正詞嚴地說,這個案子正是向在美國進行商業活動的跨國公司發出的一個強烈警告,在美國的地盤上做生意就必須遵守美國的法律,“我們在執行美國反壟斷法的問題上可不是說著玩的。”斯科特·哈蒙德神態威嚴。
對于美國司法部的判決,日立公司發言人TadashiHisanaga在接受媒體就該事件采訪時表示,他們理解事情的嚴重性,并決定接受這樣的做法。
其實,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在日本,諸如此類的操縱案件在過去已多有發生,但最終都被查處。
去年2月的一天,兩群陌生人突然分別闖進夏普和日立的辦公樓內,對兩家公司的辦公室進行突襲搜查。后來原因查明,這群人正是日本公平貿易委員會的成員,因兩個電子公司在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在向任天堂提供的DS掌上游戲機LCD面板中,涉嫌操縱價格而謀取利益,所以對夏普、日立兩公司本部進行了入室調查,并最終決定對夏普處以2.61億日元(約300萬美元)的罰款。
同樣的情形發生在2005年10月,韓國三星接受了美國司法部的反壟斷指控,并答應支付3億美元的罰金,罪因正是三星和英飛凌等公司在1999年4月到2002年6月期間通過電子郵件、電話以及面談等方式,暗地里達成聯合協議,抬升了存儲芯片的價格,從而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和上述公司相比,LG顯示器公司的情況最為糟糕。在繼美國對LG顯示器公司罰款后,歐盟和日本也將會就LG操縱顯示屏面板價格的事情進行調查,如果歐盟和日本認定它操縱價格的話,LG也許還將會收到另外兩張罰單。
市場人士研究后指出,同行企業之間的相互競爭,是人們最常看到的情景,但當他們坐在同一張桌上時,他們的目的往往是在討論如何對付消費者了。而在美國的反壟斷法中,對同一市場中兩個或多個壟斷競爭者通過簽訂價格協議限制其他企業競爭的行為,是壟斷法首要的打擊對象,因為這種行為對市場公平競爭原則的損害是最直接,也是最嚴重的。
日韓風光不再
日立并非不熟悉涉及反壟斷的“卡特爾”等相關法律,但在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下,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其一步步走進發展的惡性循環。
日立公司2月1日發布的業績預報稱,日立預計2008財年虧損將達到7000億日元(約合78億美元),這是自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亞洲企業出現的最大年度虧損。此外,日立還大幅調低其運營利潤預期至400億日元,下調幅度高達90%。同時,該公司也宣布將有可能裁員7000人。迫于銷售量的下降,日立目前已完全退出了澳洲電視品牌的市場。
在韓國和日本,任何一個涉嫌故意操縱價格的制造商都將被判以支付非法所得10%的罰款。而這次美國司法部3100萬美元的罰款,對處于虧損邊緣的日立集團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同樣籠罩在陰影下的還有韓國的LG顯示器公司。美國司法部對LG4億美元的巨額罰款,將在五年內分期收取,每年支付8000萬美元。摩根士丹利的一名分析師表示,這一罰金將使LG顯示器公司的每股利益減少23%。
更讓LG公司頭疼的是這個罰款是在全球顯示屏市場處于衰退的時期實施的。據悉,這家韓國公司去年第三季度的利潤下降了44%,經營利潤相應減少了63%。然而,“禍不單行”的是,其合作伙伴、歐洲最大消費電子廠商荷蘭飛利浦電子公司3月12日宣布,已把手中剩余的LG股份全部賣出,結束與其長達10年的合作關系,并徹底退出面板行業。
一位飛利浦公司員工透露,飛利浦早有出售LG股份的想法。近年來,受面板產品價格的下降及成本的提高等因素影響,LG顯示器公司的業績大幅縮水。從飛利浦2006年第二季度的財報來看,其1.05億歐元的虧損絕大部分來源于LG顯示屏業務板塊。盡管在2007年后LG顯示器公司營收有所增長,但飛利浦早已無心戀戰。
價格操縱中國恐受牽連
對于美國司法部的調查結果,國內的液晶市場紛紛拍手叫好。早在很多年前,我國的LCD業就因遭遇了眾多的不公平待遇,吃過很大的苦頭。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對媒體分析,面板巨頭一旦決定對價格實施操縱,中國彩電企業必定難逃暗算。據悉,全球目前液晶顯示器產量最大的是三星,其次是LG和飛利浦。而我國在液晶屏供應上一直是受制于人,寡頭們的壟斷行為也勢必增加對我國液晶領域的影響。
說到國內在面板業遭遇到的窘境,創維集團副總裁楊東文顯得格外激動,“戴爾、蘋果遇到的問題并不是最嚴重的,中國的平板電視企業在采購面板時遇到的聯合抬價,甚至惜售現象更為普遍。”相對于采購額動輒幾十億美元的戴爾、惠普等國際巨頭,中國前兩年在平板電視面板上的采購量只有幾十萬片,由于規模的缺乏,中國在采購面板時吃了不少虧。
而我國的另一家本土企業長虹集團在談到面板采購時同樣憤怒。長虹副總經理郭德軒說,2007年,長虹在國外商家采購面板時經常吃“缺貨”的閉門羹,其實當時國際上的面板并不是真的缺貨,幾大面板巨頭聯手哄抬向國內公司銷售的液晶面板的價格才是真正目的。“我們要想拿到貨,需要支付比三星等多10%的成本。”郭德軒說。
LCD巨頭們相互勾結、拉高價位等一系列的幕后行為,使得過去單兵作戰的國內彩電企業在采購面板方面格外被動。據中國電子視像協會副秘書長郝亞斌統計,國內企業在LCD的采購上完全沒有價格優勢,成本起碼要高5%-10%。
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密謀協商控制價位,一直是LCD界公開的秘密。盡管LG顯示器和夏普曾否認此類價格操縱行為出現在中國內地,但作為國際LCD界的潛規則,不可能有哪家例外。近期,液晶電視兩大霸主——三星和索尼,之所以冒著虧損的危險,堅持“價格戰”的叫賣,想必也與它們意欲維持在液晶領域的巨額盈利不無關系。
在繼美國司法部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后,國際眾多矛頭紛紛指向LCD業。隨著我國去年8月開始的《反壟斷法》的實施,國內的平板電視企業紛紛開始呼吁對日韓面板巨頭發起反壟斷調查。對此,陸刃波呼吁由商務部牽頭,由行業協會聯合中國彩電企業展開相關調查,以確定海外面板巨頭在中國市場是否有價格操縱行為。
仁人者,正其道而不謀其利。靠不良手段抬升價格而謀取利益,急功近利的結果只能是欲速而不達。“這場危機過后,日韓面板巨頭能否重新回到LCD業的霸主地位,值得擔憂。”一位業內資深人士這樣表示。(編輯:王小凡)
進入論壇>>聲明:IT商業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咨詢:(010)68023640.推薦閱讀
微軟一位負責消費者搜索業務的高管首次提到了Kiev。微軟在線用戶商業集團高級副總裁尤瑟夫·邁瑟迪(YusufMehdi)表示,微軟搜索服務不受歡迎的部分原因在于品牌不如Google。他舉例說道,微軟曾做過用戶測試,在不知道用戶>>>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美司法部力揭液晶行業暴利黑幕 4企業串通哄抬售價遭重罰
地址:http://m.sdlzkt.com/a/xie/20111230/205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