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在紐約時代廣場以每天300次的頻率播放,“中國形象”再次以如此鮮活而具體的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
美國的創新精神、日本的精益求精、德國的完美主義,已分別成為各國形象的完美詮釋,中國制造的核心究竟該如何定位?近日,在首屆中國創造院士論壇上,“國家產業形象10要點”倡議書發布,“擁有自主核心科技”被評為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因素。
“談及‘品牌形象’,人們第一感覺大多是‘made in china’標簽下的‘世界工廠’形象。”論壇上,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董明珠說,“近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我們的產品遍布世界各個角落,但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
以空調行業為例,海外銷售的諸多國外品牌產品,實則都是從中國企業的流水線上走下來的。“我們付出了巨大的環境、資源、勞動力代價,托起的卻是國外品牌,中國制造仍然只是低端產品的代名詞。”董明珠說。
一項抽樣調查表明:在對外貿易發達的長三角地區,生產加工產品的企業達70%以上。中國產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依舊徘徊在全球制造業鏈條的底端。“要實現從‘制造’到‘創造’的轉變,核心是要掌握關鍵領域的知識產權。”倡議書中說。
隨著工業社會的到來,各國間的競爭已逐漸轉變為經濟產業領域的科技競爭。“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利用自身技術和資本優勢長期保持領先的‘產業形象’,形成了對世界市場特別是高科技市場的高度壟斷。沒有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我們就必須接受‘1.99美元’的售價中幾十分之一的獲利分配。”董明珠說。
到底什么是國家的產業形象?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經講過:“在國際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右臉,豐田是我的左臉。”在他看來,“國家產業形象”即是可以代表國家的“核心科技名牌”。
據了解,作為制造業強國,日本也曾一度處于“世界低端工廠”的地位。然而,上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開始將低端制造業向韓國、東南亞各國轉移,索尼、豐田等一批日本自主高端品牌開始崛起,迅速提升了日本的產業水平。
與強化基礎發展、投入核心科技研發所付出的資金及時間代價相比,顯然簡單的模仿與營銷導向在短期內見效更快,也因此對諸多中國制造企業更有誘惑力。“這也是很多企業一直以來,難以甚至不愿擺脫‘制造工廠’的癥結所在。其實是部分企業內在的‘發展惰性’所致。”董明珠說。
回顧近30年來諸多企業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自上世紀90年代“世界工廠”開始初入我國,到現今逐漸遷離東南沿海,“轉戰”柬埔寨、老撾等地,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遷。上一頁 1 2 下一頁單頁閱讀
推薦閱讀
真誠服務,待客如友,將服務進行到底! 廣州國美進駐廣州地區十年來,能在家電行業占據龍頭位置,除了以低價制勝外,真誠的服務,是顧客首選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農歷春節前夕,隨著外地人的大量返鄉,廣州的街道行人寥>>>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格力董明珠:沒技術的品牌就像空中樓閣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29/131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