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驚人的膽魄,打響了國產家電企業對外收購的第一槍;他以堅定的意志,引領企業開始鷹的重生;他以執著的態度,贏得業界的尊敬。
對于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而言,追求永遠沒有句號。盡管遇到了全球金融危機,李東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依然自信。
資產負債率降至5%
記者:TCL中報發布,績效卓著。能否說“鷹的重生”過程接近完美,你如何評價中報表現,以及企業國際化的程度?
李東生:8月18日TCL集團發布了2009年中期報告,公司經營業績實現穩健增長。報告顯示,TCL集團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170.79億元,實現凈利潤9891萬元,同比增長27.65% 剔除低壓電器轉讓收益。
展望下半年,當前全球經濟環境出現了趨穩復蘇的跡象,公司將繼續堅持“固本強基,逆境而為,保持穩健發展”的總體思路,把握市場機遇,為公司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TCL海外業務經過10年的發展,目前TCL集團旗下主力產業在中國、美國、法國、新加坡等國家設有研發總部和十幾個研發分部。在中國、波蘭、墨西哥、泰國、越南等國家擁有近20個制造加工基地。2005年TCL的海外業務收入首次超越國內,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
記者:TCL在進行一系列的產業重組。如何評價TCL現有的產業結構,重組的目標是怎樣的?你認為怎樣的結構才是最早能夠適應市場的?
李東生:我們在2007年提出了“4+2”的公司策略調整,把產業集中在四個產業集團:多媒體、通訊、家電和部品,另外是投資和房地產、物流和服務,我們執行一年多,成效比較好。
我們會繼續按照這個“4+2”的產業結構把業務做好,會更加強調重點。對產業來講,我們將重點投資多媒體和通訊,特別是多媒體。
過往這一年多來,TCL集團在多媒體方面投入很大。2008年我們贖回可轉換債券后,公司資本與負債比率將由39%降至5%,同時消除了債券公允價值的不確定性對公司業績造成的影響,從而大大改善了TCL多媒體的財務結構。
另外,我們也想投入一些新的領域,像醫療電子領域,我們在圖象處理、數字信號處理等方面有一定的經驗。
國際化是必由之路
記者:入選美國《時代》周刊最具影響力商界人士,榮膺“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獎等。相對這些輝煌,你覺得付出的代價是否過于昂貴?
李東生:走到今天,順利的時候我得到了很多榮譽,逆境的時候也有很多的批評,甚至挨罵。首先,自己的心態一定要平和,我自己做事一直沒有推卸,我是一個非常有責任心的人,自己選這條路我一定要堅持走下去,但是同時我也要對股東負責,對員工負責,對企業負責。
另外,我們這一代人想得更高遠。從狹義上講是能夠為企業多賺錢,讓企業、團隊有更好的回報。企業實際上是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我們在努力做好一件事的同時,實際也是在為國家振興做貢獻。
記者:一場轟轟烈烈的國際化,留給了TCL哪些財富?如果歷史可以重來,你是否會選擇放棄國際化的做法?
李東生:國際化是TCL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場仗我們既然已經開打,我們就不能輸,所以只有一條出路,打贏為止。
不過,打贏這一仗,策略要有一些改變。以前在向這一目標努力時,對風險的控制不夠嚴,所以2005年和2006年出現巨額虧損,就是在歐洲和美國產生的巨額虧損。今年雖然還沒有產生巨量盈利,但是我可以有把握地跟你們說,我們不會再有虧損了。
開展國際化經營四年多來,TCL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也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積累。主要表現在:建立了主導產業的全球業務架構;提高了產品自主技術創新能力;推進了以“鷹之重生”為主題的文化創新,重塑企業精神;優化了資產結構,提升了企業運作效率;推進了多媒體CB贖回和液晶模組項目。上一頁 1 2 下一頁單頁閱讀
推薦閱讀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7時45分報道,提到西門子,老百姓最先想到的就是西門子冰箱。其實,西門子最早在中國開展經營活動可以追溯到1872年。當時,它向中國出口了第一臺指針式電報機。在過去130多年時間里,西門子一>>>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TCL集團李東生:一定要打贏國際化之戰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29/141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