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企業如果要想創造一個長盛不衰的品牌,必須有文化的支撐。”在8至10日由中國貿促會、品牌中國產業聯盟等共同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品牌節上,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表示,實施品牌戰略,束縛我們的不是外在的壓力,而是我們自己的內心。
張瑞敏說,“如果我們不戰勝自己,不能挑戰自我,就不能夠去創造一個新的品牌;如果我們可以挑戰自我,那么創造一個讓全世界敬慕的中國品牌,就一定指日可待!”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在演講中也表示,“品牌問題,歸根到底是文化的問題。”他認為,打造品牌中國,關鍵是不斷提高企業家的文化品質,不斷提高企業職工的文化修養。
對于品牌的認識,每個人的理解可能都不太一樣。張瑞敏結合海爾25年追尋品牌的體會認為,品牌可以用《周易》的“三易”原則去理解,“三易”即:“不易、變易、簡易”。
張瑞敏解釋說,所謂“不易”,就是不變之處。他非常贊同管理大師德魯克“企業目的唯一正確而有效的定義就是創造顧客”的說法,認為有什么樣的客戶資源就有什么樣的品牌。所謂“變易”,就是企業雖然根據用戶的需求不斷創造顧客,但是用戶的需求又隨時在改變,這就要求企業以變制變,以變取勝。所謂“簡易”,就是如果企業發掘到用戶的需求,就應該用最簡單的、最快的方法去滿足用戶需求,而不能把簡單問題復雜化。
在許嘉璐的眼中,品牌具有“四品”。“首先是‘品種’,有品種就需要有‘品質’,有了品種有了品質,就出‘品牌’,而決定這三品的實質上是看不見的但感覺到的企業家和領導人的‘品格’。”許嘉璐解釋說。
“創品牌首先要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一定要以品牌為目標。”企業追尋品牌需要矢志不移的品質。張瑞敏認為,“如果有品牌戰略,企業可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如果沒有品牌戰略,即使是一個大企業也會倒閉。”
在互聯網時代,企業又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企業如何去創造新的適合時代的品牌?對此,張瑞敏表示,互聯網使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變為零,帶來了速度的挑戰,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服務和產品提供給消費者就變得至關重要。
據了解,海爾目前正在推進“零庫存下的即需即供”,即企業沒有庫存,不壓貨。海爾所有的流程,正從“為產品找客戶”轉變成“為客戶找產品”。同時,海爾正在推進將互聯網的“虛網”與物流網、營銷網、服務網的“實網”進行結合。
與此同時,企業的商業模式也要隨之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改變。張瑞敏認為,在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已由全面的質量管理向更加簡單化、與用戶之間的零距離轉變。據了解,海爾正在探索將組織架構由原來的“正三角”變為“倒三角”,員工在第一層,員工直接面對用戶,由一線經理去創造用戶需求,所有領導為員工提供支持。
盡管金融危機給中國品牌國際化帶來了挑戰和影響,但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認為,中國品牌國際化的大環境沒有變,在當前國際產業鏈大動蕩的環境下,堅持中國自主品牌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一個極為難得的機會,我們要珍惜這樣的機會。
龍永圖建議,目前必須著力做好四件事情:一是強化中國企業的團結。從觀念上淡化企業所有制,只要是在打造中國品牌都應該支持。二是要強化國際標準。要不斷與時俱進,研究新的標準。三是要熟悉國際金融領域的游戲規則和知識。四是必須強化公眾和輿論的支持。
許嘉璐表示,在品牌成長的過程中,轉變中國的消費觀念,培養創新意識,是一個長期的希望和努力方向。
推薦閱讀
據美媒報道,日前美權威消費調查機構JD Power Associates發布了2009年度大規模電器零售商CS(顧客滿意度)報告,百思買超過其他四家主要電器零售商同行,獲得年度最高排名。 據悉,該項針對4230名訪問對象的顧客滿意>>>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海爾:企業品牌問題歸根到底是文化問題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29/142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