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飽的狀況依然會存在,不會因為有了基金而有所改善。”對于7月1日即將實施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家電行業觀察員劉荷清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基金的設立,可以支持微利或賠本的回收企業運營下去,不能解決現在廢舊電器回收處理環節存在的問題。”
自今年2月“以舊換新”停止后,困擾廢舊家電拆解企業的不僅是補貼的消失,還有貨源的斷流,幾乎所有拆解商都陷入了“吃不飽”、“拆一臺虧一臺”的境地,索性停工。
據悉,北京市發改委唯一指定的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企業華新綠源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煎熬。三年前,為配合家電“以舊換新”政策,華新綠源把原有每年20萬臺的處理量提升到120萬臺,一線工人增加近兩倍。目前,它正面臨限產甚至停產的命運。
“以舊換新”政策實施時,國內已有100多家企業獲得了廢舊電器拆解處理的“牌照”。“因為目前不少拆解企業都”吃不飽,所以國家有關部門規定,每個省份只設3—5家廢舊電器拆解處理企業,競爭更加激烈。
新政未解“回收難”
“目前,中國廢舊家電民間回收大于政府行動。”劉荷清表示,小作坊都不規范,舊家電回收需要政府主導。
“我國家電回收市場不規范,二手交易市場、廢品回收站、家電回收企業‘犬牙交錯’。消費者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愿意交給認證回收企業去處理。”家電產業專家、帕勒咨詢資深董事羅清啟認為,“雖然一些城市開始收編家電回收游擊隊,變為正規軍,但由于正規拆解企業環保設施和進口生產線的投入導致其收購價不高,被收編的家電回收點仍有可能不上交。”
“《辦法》的實施逼迫家電企業把不注意的環節解決掉,更加環保化。向企業征收處理基金是全球通行規則。”劉荷清表示,廢舊電器的回收早就市場化,前端回收上亂象太多,很多因素不可控。現有的相應機制只能將財力、物力、政策投向終端處理環節,把末端先控制住。現在的問題不可能馬上解決,需要一個過程。
據悉,日本《家電再利用法》規定,消費者負擔廢棄家電收集、搬運以及再商品化的費用,商家負責從消費者手中收集廢棄家電并運送到廠家的費用,廠家負責廢棄家電的再商品化等費用。
因此,國家仍需建立健全家電回收流程和制度,完善廢家電回收登記制度,與企業銷售、售后和回收環節的記錄相關聯,不僅確保現有的廢家電回收后的流向,而且為沒到報廢年限產品的回收做預期。
應鼓勵生產商做拆解
“在日本,消費者付費,由廠家和協會組成的第三方機構負責監督,以龍頭企業的回收工廠執行。企業回收的不僅僅是自己品牌的產品,而是按區域劃分的。”劉荷清表示,通過基金收上來的錢能否讓廢棄電子回收真正有效到位地運營,要等運行一段時間之后才能看到,企業騙補等應該不會出現。
“國家這次出臺的辦法也有不合理之處,將生產廠商與回收拆解企業分離了。”家電專家劉步塵表示,在經濟發達國家,大都實行電器生產與回收的一體化,既支付電器處理費,又可獲得相關補貼,平衡了責任與利益間的關系。“不僅能夠省去回收中間商,讓企業在生產時更具針對性,回收分解后零件的可用性也更強。”
對此,多家制造企業早已提前布局。如TCL在惠州、天津均有拆解工廠;海爾在山東有合資拆解企業;長虹獲得廢舊家電處理資質,并在四川成都成立公司;美的和格力也在申請廢舊電器拆解資質。TCL奧博(天津)環保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春林向本報記者表示,廢舊處理及再利用應該形成“大循環”,TCL集團內的制造企業正在做相應的工作,希望做一個端到端的閉環體系。
“此外,企業提升自身技術實力尤為重要,同時也要積極利用國家相關政策及資金支持,同時尋求機會與在回收再利用方面已形成自己體系的日本企業合作。”羅清啟認為,“消費者對家電回收的認知還太低。提高全民認知,強化消費者在這方面的環保、法律意識也必不可少。”
推薦閱讀
空調業務淡出中國市場傳聞甚囂塵上,而三星日前又被傳出有意以150億歐元的價格收購諾基亞。業內人士認為從三星近期的人事變動,三星正意識到加強多元化業務,挖掘未來多方潛力。瞄準具備廣闊利潤空間的手機業務。 外>>>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新政未解回收難電器回收處理產業鏈待打通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29/149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