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彩電企業在與日韓品牌的競爭中,因為沒有“屏”而屢屢受制于人。三星和LG這兩家企業在平板時代崛起,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擁有自己的液晶面板生產線。其實在空調行業中,在生產旺季前對壓縮機的渴求同樣明顯。事實上,美的和格力能成為兩個空調霸主,絕不僅僅體現在銷量上,在壓縮機產業上的布局是重要支撐。
“自下而上”的競爭
“空調業洗牌早在兩年前就已宣告完成,在主流銷售渠道仍能保持一定影響力的品牌很難超過10家。”據奧維咨詢家電研究院院長張彥斌透露,眼下空調市場的競爭主要在國內幾大巨頭之間展開,競爭的戰略生存門檻也由前兩年的300萬臺,迅速提升至現在的1000萬臺。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戰略生存門檻的不斷提升,空調行業的競爭已不再是定頻與變頻之爭,而是開始向包括上游核心部件、配件在內的整個空調產業鏈整合進行深度轉化,在這一過程中,壓縮機將會逐漸成為空調企業爭奪的焦點。
“企業如果在壓縮機供應方面跟不上,千萬產能將會只是空談。”一位來自廣東的空調制造企業人士表示,盡管國內一些跟進品牌都在往千萬產能上趕,甚至已宣稱自己已具有千萬產能,但真正具備此能力的企業只有寥寥數家。“有產能卻未必有足夠的原料。從300萬臺產能向1000萬臺產能邁進,這是一個質的轉變、質的飛躍,對于企業供應配套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證壓縮機供應環節不出現問題將是空調企業一道繞不過去的坎。”
中國彩電企業在與日韓品牌的競爭中,因為沒有“屏”而屢屢受制于人。在此前一次次生產旺季前,國產彩電企業經常面對“無米下鍋”的無奈。其實在空調行業中,在生產旺季前對壓縮機的渴求同樣明顯。正如三星和LG能在平板時代崛起,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擁有自己的液晶面板生產線一樣,美的和格力能成為空調霸主,在壓縮機產業上的布局也是重要支撐。空調最核心的部件非壓縮機莫屬,一臺壓縮機可以占到整臺空調成本的30%-40%,制冷系統的好壞也與壓縮機有著最密切的關系。
“美格”率先布局
廣東空調產量已經占到了全國50%以上,在目前的主流空調品牌中,既有格力、美的兩大巨頭,也有志高、科龍、格蘭仕等主流品牌。
不可否認,自有壓縮機廠在美的和格力的領先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內主要的空調壓縮機廠有美芝、海立、松下萬寶、三菱、三洋、凌達等,而廣東美芝就是美的控股的,而珠海凌達則是格力空調下屬的壓縮機廠,而美的和格力也是國產空調企業中僅有的擁有空調壓縮機廠的企業。
據記者了解,廣東美芝成立于1995年,但真正的快速發展也是在最近幾年。2010年,廣東美芝在順德上馬4條全新的生產線,新增年產能600萬臺,并已從10月起陸續投產,比原定計劃提前半年。美芝在安徽蕪湖的空調壓縮機項目已進入募資階段,擬定首期投入8億元。該項目建設周期為15個月,項目完成后將新增產能600萬臺。按照美芝的規劃,到2015年,美芝的空調壓縮機年產能將達到5500萬臺。
相對而言,格力對壓縮機布局稍晚一些,2004年格力全資收購了珠海凌達壓縮機廠,經過2010年的調整,珠海凌達壓縮機廠年產能已達到1000萬臺,今年有望達到1200萬臺。凌達位于安徽合肥的新工廠今年3月建成投產,新增年產能450萬臺,凌達壓縮機的年產能將達到1650萬臺。
變頻時代的較量
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變頻空調快速上位,變頻技術領域也出現了激烈競爭。從變頻壓縮機的生產能力來看,松下、美芝是實力最強的企業,上海日立、華潤三洋、三菱電機進步顯著,瑞智、凌達也均欲提高變頻產品的供應能力。
據記者了解,美芝變頻壓縮機的供應能力在2010年初已經超過500萬臺,并在2010年下半年新增3條變頻壓縮機生產線,美芝直流變頻壓縮機年供貨能力達1000萬臺。在合肥新工廠建成后,格力變頻壓縮機的設計年產能有望從當前的400萬臺提高到1000萬臺。另外,今年1月,格力大金壓縮機廠新增年產能150萬臺的變頻空調生產線,投產后年產能預計達到300萬臺。
相對于日本企業的“核心產業層”優勢,記者注意到,美的、格力為代表中國企業率先構建的“全產業鏈”優勢,依托下游的強大營銷服務體系和中游的整機制造體系,最終建立了面向上游核心關鍵產業的立體化覆蓋,更具有成本優勢、更具靈活性。隨著廣東空調巨頭“全產業鏈”競爭體系在變頻空調得到成功應用并建立完成,張彥斌指出:“未來幾年,全產業鏈將會成為空調巨頭們新的競爭籌碼,并全面主導整個中國空調產業的轉型升級進程。”
推薦閱讀
1996年2月的一天,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誕生了1家公司,名為海爾莎只羅(印尼)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的工廠負責生產海爾品牌的家用電器。《電器》記者搜索中國家電發展史時發現,海爾這間規模不大的合資工廠是中國家電企>>>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競爭自下而上 粵空調巨頭全產業鏈領跑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11230/165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