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海爾集團和日本松下旗下的三洋電機株式會社就海爾意向收購三洋電機在日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越南的洗衣機、冰箱和其他家用電器業務簽署備忘錄。
海爾表示,今后雙方將進一步協商,相關合作內容有可能發生變化。據了解,收購雙方預計在今年9月底簽署正式協議,不過中國企業歷史上首次收購日本家電巨頭的主要業務已是板上釘釘。
8.3億元:一樁劃算的生意
“此次收購是海爾整體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步,將為海爾實現未來可持續成長奠定基礎。”海爾集團副總裁杜鏡國說。
海爾發布的新聞通稿披露,收購完成后,海爾在日本市場將實現Haier和AQUA雙品牌運營;在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市場,海爾在運營Haier品牌的同時,將在指定期間內同步運營SANYO品牌。這就意味著三洋將從日本和東南亞地區的冰箱、洗衣機市場完全撤出。“海爾做了一筆劃算的生意。”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各方口徑出奇的一致。
截止到2010年年底,海爾冰箱和洗衣機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分別為12.6%和9.1%。海爾一直致力于擴大在日本和東南亞的影響,但是在這兩個市場始終無法超過日系家電。其中,三洋洗衣機在日本的市場份額是15%,三洋冰箱在越南的市場占有率更是高達30%。
中怡康市場總監彭煜分析認為,東南亞4國的市場規模將接近國內市場的1/3,且在快速發展之中,海爾借助三洋在該地區不錯的品牌口碑,短期內有助于實現國際化延伸。
同時,根據協議,松下擬向海爾出售的公司有9家,雙方協議金額約合8.3億元。帕勒咨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稱:“這是一個國內二線家電企業都能承受的價格。”
對于有人將這一金額與近期飛利浦計劃全資收購國內小家電企業奔騰電器的25億元報價相比,羅清啟直言沒有可比性:飛利浦對奔騰“求之若渴”,急于在中國建立更加完善的小家電產業鏈,因而不惜加價;而松下出售三洋部分業務則實屬“卸包袱”的無奈之舉。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表面上,松下的“拋售”是為了解決集團內部業務重疊問題,避免同業競爭。實則是三洋電機的冰洗業務狀況不佳,對于松下而言已是“雞肋”;更重要的是,由于蓄電池業務面臨來自韓國和中國企業的強有力競爭,松下對于發展自己所看重的能源業務更需要心無旁騖。
此外,中國家電營銷委員會副理事長洪仕斌表示,此次收購可能會給其他家電企業帶來一定的競爭壓力,促使一些企業進行戰略調整,但不會對國內白電市場有實質性的影響。
借力三洋:海爾的醉翁之意
從以往的國際化歷程來看,海爾更樂意通過歐美等發達國家成熟的市場和激烈的競爭來鍛煉自己,并將在這些高難度市場競爭中取得的成功復制到發展中國家。不過從本次交易的內容來看,海爾在日本市場只能使用三洋的子品牌AQUA,因此對其拓展當地市場不會起很大作用。
早在2002年,海爾和三洋就在日本成立了合資公司,利用價格優勢與日本市場上領先的洗衣機、空調和冰箱制造商展開競爭,并占據了日本小型冰箱市場50%以上的份額。但日本的白電市場目前仍然被本土的東芝、三菱電機、日立和松下牢牢把持。不僅如此,三洋品牌在日本的影響力也在下降,如果海爾想借助此次收購突破日本市場,并不現實。
彭煜向《中國電子報》記者指出,海爾的“醉翁之意”在于抵御國內的競爭風險和壓力,進一步鞏固在白電領域的優勢地位。
海爾對國內市場的隱憂主要來自另一家電巨頭美的。近年來,美的在白電領域顯示出咄咄逼人的攻擊態勢,不僅在其具有優勢的空調領域將海爾甩在了身后,而且通過對白電事業部營銷的整合,推動了冰洗產業的快速發展。彭煜告訴記者,雖然海爾依然是國內白電的帶頭“大哥”,但它需要以冰洗確保自己的優勢。“吃進”三洋電機的冰洗業務,一方面可以令其強大的研發能力為我所用;另一方面能夠增加外圍銷售,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對美的的營銷優勢。
家電專家劉步塵也認為,海爾除了看重三洋電機的研發實力,還有其冰洗產品在東南亞可觀的市場份額。
在羅清啟看來,這起收購的意義不在于收購本身,而會體現在收購之后。他解釋道,本次收購將進一步鞏固海爾全球白電老大的地位,而全球白電業從分供方、制造環節、零售到消費群,整條供需鏈都會圍繞海爾展開創新,這也將成為今后全球白電產業格局調整的基礎動力之一。他預測,全球高通脹將長期持續,歐洲、日本、北美3個高成本區內的企業會繼續出售自己的白電業務,海爾此次收購只是一個前奏,將加速隨后的很多收購。
走出去:家電企業的模式之惑
談到此次收購,中國家電協會秘書長徐東生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利用國際現有的資源,收購國外已經不做或退出的品牌,有助于國內和國際資源進行有效結合,也是中國進行國際化經營和開拓國際市場比較好的策略。
去年發布的《中國家用電器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建議》亦指出,要引導有實力的企業通過自建、合資、合作、收購國外工廠或品牌等多種方式擴大海外投資。開展國際化經營,實施“走出去”戰略,逐步建立國際化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體系。
不過,徐東生同時強調:“國際化需要積累,也要講究策略。”
一直以來,中國家電業的國際化之路存在兩種模式:一種是“先易后難”,先從與中國文化背景相近的發展中國家入手,然后向發達國家擴張和滲透。另一種則是以海爾為代表的“先難后易”,一開始便將目標鎖定為歐美等發達國家。不過目前來看,相對于華為、中興等國際化較為成功的中國企業,海爾的海外市場銷售額并不算高。
海爾此次的國際布局采取了就近策略,選擇了與中國市場距離近,消費習慣、銷售結構和文化背景類似的日本、東南亞市場。而且,這次吸納員工人數合理,只有2000人。相較于以往“先啃硬骨頭”的海外開拓戰略,這一次海爾務實得多。“先易后難可能更適合中國家電企業。”徐東生說,“目前中國企業還沒有強大到直接搶占市場制高點。”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國內家電企業更多地將新興市場作為拓展海外業務的突破口。不久前,長虹公司副董事長兼海外產業集團董事長鄔江透露,南亞、非洲和南美是長虹重點拓展的領域。志高集團稱,正在與印度、越南、埃及等多個發展中國家洽談海外合作建廠或辦事處的事宜。而格力已經開發了巴西、巴基斯坦等市場,下一個目標是東南亞。
彭煜則表示,采取什么樣的海外發展戰略,取決于企業的自身狀況和所處的環境。進入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可能會承受較大的風險,甚至很大的財務壓力,但品牌影響力和產品創新力提升得更快。“但對于缺乏國際化經驗的中國企業而言,并購的步伐可以慢一點。”他提醒,“如果為抽底而并購,風險會大于機遇。”
推薦閱讀
隨著中國高世代面板生產線建成投產、OLED產業聯盟宣告成立,中國已經在面板生產、技術研發等領域具備了自主的話語體系,中國企業正以此展開一場彩電產業反擊戰,并有望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面板制造基地,重新主導全球>>>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安內而攘外海爾購三洋電機白色家電業務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01/116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