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1+1》最近探討了很多中國家電行業巨頭涉足房地產的現象,青島、海爾、格力、康佳,這些中國家電行業的領軍企業,也禁不住誘惑,開始大舉涉足房地產。在一個房展會上,海信和海爾都一口氣推出了遍布全國的10多個樓盤,而格力進軍地產業不足一年,房地產營業收入就超過5億元,比上年增長913.5%。
深圳的康佳集團也在今年的7月5日,以成交價3.42億競得昆山市周莊鎮全旺路南側地塊,正式吹響了進軍房地產的號角。
但很顯然,大舉進軍房地產并非家電行業的專利,而已成為各行業最時髦的投資策略,“人人都愛房地產”,成了這個時代最強勁的主旋律。以民間投資為例,筆者2009年曾經在江浙一帶進行實地調研,高達70%以上的民間資本選擇房地產和股市,而只有不到5%的人選擇從事制造業,這和上世紀90年代民間資本爭相投資實業的情形對比鮮明。冷落實業的不單是民間資本,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央企退出房地產的案例,就已經說明,只要有實力,中國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想玩玩房地產,這成了轉型期中國的一道獨特的經濟風景線。
中國的企業家為什么對實業失去興趣,原因非常復雜。首先,宏觀環境和產業政策使得民間資本無法進入一些產業領域。目前民間資本在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中只占13.6%,在金融業只占9.6%,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只占7.5%,在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只占6.6%,至于在石油、電信、鐵路等領域,所占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一些地方政府以重組整合的名義將民間投資擠出煤礦等領域,使大量的民間資本難尋出路。即使一些做得相當不錯的實業家,如匯源果汁等,因為環境因素都急于退出實業,鮮有做百年老店的打算的;其次,中國樓市和股市的不理性使得到處蔓延著急功近利的歪風邪氣,民間資本、國有資本和外資都爭先恐后進入房地產業,在房價暴漲的情況下,在房地產上一個月的收益都遠高于辛辛苦苦做實業一年的收益,做實業成了最沒出息的選擇。以127家中央企業為例,除了16家是國資委“欽定”的以房地產為主業的,還有78家主業并非房地產的亦殺入了此行業,也就是說,央企從事房地產的企業比例達到了73%。
在國外,很多知名企業家如通用的韋爾奇,英特爾的格羅夫,蘋果的喬布斯,很少有離開實業而去進入資本市場的;看看福布斯和財富500強的企業,也鮮有房地產業和純粹搞資本運作的,而在時下的中國,很多有為的企業家卻因為種種原因離開實業而去玩資本,搞運作,這是中國經濟之大不幸。
對于一個經濟體而言,如果其大多數資源集中在房地產和股市等領域,則意味著關系國計民生的實體產業和高新技術領域的資源將逐步萎縮,最終使得經濟呈現“空心化”,整個經濟體將演化成一個只追逐財富分配,不創造財富的“傳銷化”體系。
對于中國經濟而言,當前最大的危險即在于此。如果大家都不做實業,不搞科研,不提高核心競爭力,而只玩虛擬資本,只追逐短期利潤,只熱衷炒作,最終的結果就是競爭力的喪失和經濟的最終崩塌。
中國經濟從規模上已經超越日本居全球第二,但實業的缺乏和資源大量涌入虛擬領域使得這種第二大國的地位缺乏底氣和根基。悲哀的是,在一個人人都愛房地產的年代,學者們對此并沒有足夠的警覺,而當局更是對未來的風險置若罔聞。當然,錯不在企業家,在房地產存在暴利的情況下,企業家是很難安心做實業的。現在,連曾經打敗國際家電巨頭的中國家電業都開始玩上房地產了,幾年以后,不敢想象,那些曾經輝煌的名字,海爾、格力、康佳,是否只屬于歷史?
推薦閱讀
9月28日,這個對國美而言類似大選的日子一天天逼近,雙方在香港的“拉票大戰”也進入了收官階段。 然而,貝恩在“9·22”最后一日的轉股,讓黃家再無機會增持國美股份,雙方的股權比例暫時定格在2:1(黃家32.47%,陳曉>>>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馬光遠:人人都愛房地產說明了什么?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30/117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