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爭奪戰中多方態度都在8月30日這天開始有了變化,而這一天,恰恰是杜鵑走出牢籠的一天。
“杜鵑女士肯定會約見陳曉及國美舊部,估計最早的會見時間也得在9月中旬!秉S光裕方面近日對本報記者表示。而國美方面的態度也在此時變得曖昧了許多,并矢口否認了“去黃光;薄
似乎一切都有了微妙的變化,而在這個局中,貝恩的角色開始由模糊變得清晰,究竟僅僅是一個投資者,還是要掌控國美?而它又會不會成為這場戰爭的最后獲益者,也許現在依舊是一個謎團。
杜鵑回歸第一招
約見陳曉
“杜鵑女士肯定會約見陳曉及國美舊部,但由于目前陳曉還在國外路演,下周才能回來,估計最早的會見時間也得在9月中旬!秉S光裕方面近日對本報記者表示。
8月30日,杜鵑被當庭釋放,這對已經曠日持久的國美內訌而言,似乎暗藏著某種玄機。
一位前國美中層對記者表示,之前黃家在此次爭奪戰中一直略顯被動,原因就在于沒有一個在資本運作方面有能力的人為黃家出頭,但杜鵑獲釋后,其“魅力”和“能力”將增加黃光裕方面的勝算。
據了解,不同于黃光裕的霸氣,在國美杜鵑一直是走“親民”路線。上述前國美中層介紹,杜鵑對待下屬非常客氣,一直“斯斯文文”。每逢節日,杜鵑還會親自給員工寄禮物,親和力較佳,這使得杜鵑在國美舊部中頗有影響力。
除此以外,杜鵑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
據悉,杜鵑從不插手國美具體業務,資本運作才是她主要的“舞臺”,尤其是在“黃光裕時代”后期的國美,由于黃光裕個人多沉迷于資本游戲,類金融模式成為當時國美集團主要發展手段。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杜鵑,其憑借著曾供職于中國銀行[3.35 -0.59%]的背景及在財務和投資運作領域的經驗,為國美開疆拓土。目前,杜鵑全資擁有CaptainHoldingsLimited及萬盛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兩家公司皆為國美的持股股東。
“其實,我們也不希望看到此次國美之爭一定要在9月28日分出勝負,如果杜女士能在之前和解此事,那就再好不過了。”黃光裕方面坦承。
此前,黃光裕方面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陳曉必須辭去董事會主席職務”,只有這樣,黃光裕方面才有談判的可能性,但這對于國美董事會是難以接受的。此前,黃光裕方面曾提出“撤消陳曉董事會主席和孫一丁執行董事職務”的議案,但直接被董事會否決,而且還引出了李俊濤、孫一丁等五人的“與陳曉共進退”宣言。更重要的是,黃光裕方面曾在今年7月份以高溢價收購陳曉手中的國美股份,或是給予陳曉現金補償為條件,使其離開國美,但遭到陳曉拒絕。
但此一時彼一時,有分析人士認為,杜鵑的獲釋以及她下一步的動向將給陳曉及國美董事會很大壓力,也使得接近“決戰”的國美之爭變數大增。作為職業經理人來說,陳曉關鍵要看黃光裕的條件,畢竟他曾表示:“解決問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他離職。”
國美:
“很高興杜總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在杜鵑被釋放之后,國美的態度由“魚死網破”轉向了曖昧。其中,最耐人尋味的就是國美針對“去黃光;钡谋響B。
國美電器[2.27 0.00%]的公關人士近日首次表示,國美和陳曉從未提出“去黃光;,相關說法是媒體誤讀。他強調,無論是陳曉還是現有管理層,“從來沒有提出過‘去黃光裕化’的說法,黃光裕在國美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
然而,今年6月,陳曉在接受某媒體專訪時提出:“去黃光;菄离娖髯叱鑫C的必然選擇,我們可以通過增發來稀釋其股份讓其出局!痹搱蟮肋指出,對于黃光裕投否決票逼宮未果可能會做出“魚死網破”的行為,陳曉表示:“即便出現最壞的結果,那魚可能會死,網是不會破的!
對于這種說法,上述國美電器公關人士指出,陳曉并不會主動提及“魚”和“網”之類的話,可能是媒體在采訪中主動用魚和網來做比喻。
與此同時,國美公關的口吻似乎也有所松動。一周前針對黃光裕方面的強硬口吻,在杜鵑獲釋的時刻也變成了“很高興杜總出來”,“每個國美人都樂意看到杜鵑與孩子們團聚!
雖然上述表態顯得很“官方”,但雙方緊張的氣氛因杜鵑的出現的確得到了緩和。而且在國美新一輪的開店規劃中,被黃光裕方面“威脅”收回的非上市門店也得到了發展。
據了解,國美集團將在全國新開門店70家,其中上市公司部分為49家,非上市部分為21家。同期,集團經過新模式改造的90家門店也將在本月全部開業,其中上市公司部分為61家,非上市部門為29家。至此,國美集團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9月在全國開業的門店數量總計達到160家。
國美某高層對記者表示,黃光裕方面針對收回非上市門店的“最后通牒”不會影響國美對非上市門店的改造,以及新店的推出。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單頁閱讀
推薦閱讀
隨著928(系指9月28日國美電器(0493hk)臨時股東大會)的臨近,國美控制權爭奪戰懸念的最終揭曉,陳黃之爭所觸發的國美劫,終將告一段落。無論最終結局如何,新團隊,新國美,我們有理由相信國美的明天更美好! 我認同某>>>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華夏時報評國美戰爭:妖魔化的董事會?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30/117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