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于“N連跳”事件,富士康這個非品牌企業才被中國大眾所熟知,對于這一事件,從當地政府到人力資源保障部門,從業內專家到心理醫生,大家七嘴八舌的發表著自己的看法,著實讓郭臺銘先生感受了一下社會輿論的壓力。
結果可想而知,這次勝利的又是“人民”,郭臺銘認錯了,員工的工資漲了,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的順理成章。一時間,似乎全國人民都在為這個結果感到興奮不已,人民群眾的輿論打垮了剝削、壓榨勞工的“資本家”,這是一次多么偉大的勝利啊,中國臺灣首富在人民面前低下了高昂的頭。
但是,事實真的是大家想象的那樣嗎?郭臺銘和富士康真的有那么可恨嗎?富士康漲了工資就能真的證明我們勝利了嗎?答案似乎沒有那么簡單。
富士康是中國加工制造企業中的典型代表,它在行業中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它的一舉一動可直接對中國產業產生影響。
在N連跳之后,富士康開始大舉北上,在中、西部多個城市布點。富士康的這一連串動作除了影響到深圳和一些北上承接城市的產業和經濟以外,還預示著,中國產業梯次轉移進入新的階段:
首先,富士康的產業轉移具有象征意義,會引來眾多代工企業效仿;其次,富士康北上會帶動承接城市的產業鏈快速集聚,而配套產業的成熟將加速產業向這些城市的轉移;再次,富士康北上可相對的降低成本,這將迫使其它代工企業向成本優勢更明顯的內陸地區遷移。
除了加速產業梯次轉移以外,富士康對中國產業的影響還遠沒有結束,甚至可能是剛剛開始,而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一系列產業連鎖反應中,有一些可能的結果讓我有些擔心。
我一直強調,富士康事件是個產業事件,其本質和核心是產業問題,而既然是產業問題,就不是幾家媒體、幾個心理醫生可以解決的。富士康事件的核心問題是我國整體產業層次較低,我們在國際產業分工中未能占據有利地位,我國產業大多屬于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
正是由于屬于勞動密集型,富士康才背負了“血汗工廠”的惡名,但平心而論,這完全是富士康的錯嗎?之所以有這么多工人選擇富士康,是因為富士康在同類企業中,待遇是相對較好的,而且企業管理正規,能按時發放工資。
富士康及眾多代工企業的存在是我國產業發展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階段,的確,富士康是有些“血汗”,但如果沒有富士康,如果我國沒有龐大的代工產業呢,中國的億萬勞動力要去哪里就業呢?也許IBM或者Google大廈里的清潔工待遇都比富士康的員工好很多,而且沒有重體力活,還能享受舒適的工作環境,但問題是,中國有多少IBM、Google這樣的企業呢?每年能接收多少這樣的清潔工呢?
還是那句話,問題的根源在于產業未能實現升級,但升級是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國不可能到處都是IBM、Google這樣的企業,在短時間內,加工制造業在我國產業中的比重還會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
當然,在人民輿論的壓力下,富士康率先升級了,工資漲了,但漲工資就能解決根本問題嗎?漲工資就能帶動我國的產業轉型和升級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不光否定,富士康的薪水上漲接下來對產業可能會產生一定負面的影響。
作為行業標桿,富士康單方面工資升級相當于拉高了同行業的工資標準,而在代工這個對成本異常敏感的行業中,行業標尺的改變無疑是一次地震,震波將波及整個產業,也包括富士康自己。上一頁 1 2 下一頁單頁閱讀
推薦閱讀
近日,媒體紛紛報道比亞迪公司欲進軍家電市場,最快在下半年就會推出首款自有品牌家電產品的消息。考慮到一切商業行為的原始動力,筆者所關心的不是這個消息本身,而是比亞迪會以什么樣的手法在家電市場淘金。 眾所周>>>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評論:富士康對中國產業的影響遠沒有結束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30/117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