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維修業涉及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可謂龐大;其亂象叢生,又較為隱性,可謂混雜。這樣的狀況,已經持續了許多年。大家幾乎天天冥想對策,可年年都束手無策。
不久前,中國家電維修行業協會下發了一個通知,要求聯合家電企業打擊黑網點,并要求各個維修網點進行維修服務時要明碼標價。這下,許多消費者認為家電維修業有了“緊箍咒”,該老實消停了吧。然而,竊以為這一通知要求并不具有可行性。試想,上百種家電的零配件何止盈千累萬,有哪個店主會將其一一公示上墻呢?而即便公示了,消費者能看出究竟么?如果維修者堅持將本來正常的零配件換掉,你能心如明鏡么?所以說,治理家電維修業的亂象并不是靠出臺一些標準和指導能夠真正見效的。其治本之策在于從根兒上抓起,當然,這是廢話,也是實話。
花開兩朵,先表這枝。家電產品都有保修期,所以保修期內的產品理應由生產商家負責。目前市場上絕大部分的家電企業將售后服務進行外包,缺乏科學管理。如果承擔維修功能的服務商在整個生態鏈中得不到上游廠商的利益維護,不負責任的亂象就不可避免,最終傷及的是企業和品牌本身。所以,生產廠商只有將生產、銷售同售后服務緊密聯結起來,才是一個較為完整和可持續的產業鏈。
公眾意見最集中的是對于家電保修期之外的維修服務。按說家電維修業進入門檻非常低,有點技術就算手藝,市場競爭很充分,低價格理應不是問題。然而,許多人的經歷一再證明,正規的維修商很難找,小個體的維修又不可靠,不是怕價錢貴,就是怕亂收費。或許,我們可以從中引申出三個疑問:其一,既然賣家電的可以出現蘇寧、國美等巨頭,維修業為什么缺乏有影響的品牌店?其二,為使維修人員能夠精準地把脈問診,手到病除,而不是“小題做大”,或“把聾子治啞”,對其技術水平該不該有個全社會統一的標準和鑒定?其三,維修人員明知其可為而不為,明知應花小錢卻大膽要高價,這種類似于醫院“過度醫療”的行為明擺著是缺乏職業操守的表現,那么我們該如何通過無形之手對其加以管束?
上述三個問題有機統一:通過行業管理開展從業的認證和鑒定,使開業者展開高水平競爭去贏得市場口碑,從而將職業操守的遵循全部納入維修者對自身長遠利益的考量之中。當然,這只是個方向,還需要個過程。當務之急,只好由大家口口相傳地選擇質優價廉的維修商了。
其實,不止是家電維修,其它如汽車和摩托車維修、電腦維修、手機維修等行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當逐利現象。要從根本上消解,除以上所說要“有機統一”之外,政府相關部門還須從職業形象、擇業觀念、政策扶持等方面下番大氣力。比如,正確引導青年人通過專業培訓掌握一技之長實現積極就業,而不是通過高考選擇未來;引導企業通過售后服務同步、協調地延長產業鏈,推進產業升級,而不是顧此失彼。
經濟健康、人心向善、發展長遠始終是社會的主基調,看來當前我們需要維修的,已不僅僅是家電。
推薦閱讀
最近,愈演愈烈的高世代TFT-LCD面板投資熱潮,隨著一則“指導意見”的出臺而演變成了一場激烈的產業競爭,一時間,業內都在猜測:誰最有可能率先拿到批文誰有機會搭上末班車而誰又將最終前功盡棄,在這>>>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家電維修遇難 需要維修的不僅僅是家電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30/118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