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開門紅
韓國知識經濟部1日發布的進出口動態報告顯示,元月份韓國對外出口貿易額同比大幅增長47.1%,達到310.8億美元;進口額則同比增長26.7%,達到315.5億美元。盡管出口創下自1990年以來歷史最高增長紀錄,但是,由于進口增加,維持了10個月之久的貿易順差止步,逆差額高達4.7億美元。
出口商品類別方面,汽車零部件(158%)、液晶板材(103.4%)、半導體(121.6%)、家電(89.9%)、石油化工(75.6%)、汽車(64.2%)等大部分主要出口產品均保持了大幅增長的態勢。與此同時,去年創下貿易順差的船舶(下降22.9%)以及無線通訊器材(下降2.1%)則出現了同比下降的情況。
地區出口方面(1月1日~20日),中國同比增幅達88.5%、東盟(ASEAN)同增50.3%,發展中國家(地區)出口仍保持著較高的增長勢頭;另一方面,隨著全球經濟好轉,歐盟(EU)、美國則分別同比增長27.7%、12.4%。
中國的大貢獻
另外,從去年全年的情況來看。同日,韓央行和關稅廳宣布,去年韓國進出口貿易對中國的依存度達到20.53%,較08年19.63%的水平提高了0.9個百分點;同期,對美國的貿易依存度僅為10%。中國占韓國進出口貿易的比重越來越大,或者說中國市場作為韓國“大糧倉”的地位越來越明顯。
據稱,最初統計時的1991年韓國對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依存度僅有2.9%,2001年則首次上升到2位數以上的10.80%;此后,2003年超過日本(14.38%)達到15.30%;2004年則以16.59%,超過對美依存度的15.84%。
相對而言,韓國進出口貿易對中國的依存度逐年攀升,并不是從中國進口貿易額增加所致,相反,對中出口額連年增長,韓國對中貿易順差所致。1991年,韓國對中出口規模約為10億美元,去年則增加到867億美元,中國在韓國出口總額中所占的比重也由當初的1.39%上升到23.85%。同一時期,韓國對中國的進口額則由34億美元,僅增加到542億美元;依存度則由4.22%,上升到16.79%。兩相比較,對韓國而言,中韓貿易順差達325億美元;對中國而言,開放國內市場的同時,更需要進一步考慮開拓韓國市場,縮小對韓貿易逆差的問題。尤其是在韓元貶值,人民幣隱性升值的背景下,初步估算兩國貿易的匯兌差額可能達到50億美元左右規模。
相反,韓國對美國的進口貿易依存度則由1991年的24.42%下降到去年的9.71%;對日依存度則由同期的21.82%,下降到10.37%。表面上看,兩者均低于中國,但是,如果加權計算進出口貿易總額依存度指標的話,與前兩者相比中國顯然處于更為不利的地位。
中國消費電子渠道商聯盟(CECA)非正式組織學術顧問李德俊教授表示:“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市場‘變身’韓國大糧倉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一方面,這是韓國三星電子、LG電子、現代汽車、海力士等企業在華投資力度不斷加大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從韓國對中國出口類別來看,液晶板材、半導體、汽車零部件比例加大,而家電、汽車、化妝品等整機設備或成品比例不斷縮小;對中國進口方面,食品、衣料、酒類、IT、小型家電等加工型產品比例不斷擴大,進一步說明對中韓貿易進出口結構雖然目前處于失衡狀態,但已經顯現出趨于合理的跡象。”他說。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單頁閱讀
推薦閱讀
保守和固執使夏普株式會社 (下稱“夏普”)錯過了在中國投資的最好時機,等待和觀望迎來的卻是來勢洶洶的對手。 當中國以舉國之力振興液晶產業之時,這個最具潛力的市場帶給技術先鋒夏普的,是機會還是噩夢 逆行者 當>>>詳細閱讀
本文標題:辣評:中國市場“變身”韓國大糧倉?
地址:http://m.sdlzkt.com/a/zhibo/20120330/118523.html